返回书籍页 登录

文字的味道

作者:石华鹏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58:26 | 字数:2021

——读陈丹青散文《葬礼与追思》

石华鹏

追读陈丹青的文字已有些年,他每有新书或新作出来,我都会设法弄来读一读,一遍,或者两遍。我以为,无论文坛怎样骚动,今天谁红火,明天谁获奖,其实在读者的枕边,在读者强大而沉静的内心里,因喜爱而追读的文字就那么一些,其他的大多只是随手翻翻,然后扔到一边,然后便忘却。陈丹青的文字是我喜爱并愿意多读几遍的一类。

陈丹青成为著名画家之后,又成了有洞见、言语生猛的著名作家。有人说,陈丹青写的比画的好。有人说,当代作家中陈丹青文字最好,是用字在表达意思,而不是用词。有人说,陈丹青是完全独立而宏大的,每个话题,你投一个石头子,他马上一条河过来。

以上说法不为过。你如果读过他的诸多文字,你或许会认同这些说法。我很害怕这类人:他在某个领域很厉害之后,又到另一个领域“玩票”,往往又能“玩”出超级厉害来,甚至胜过该领域的“大佬们”。比如用形象和色彩来“言说”的画家,转成用文字来“言说”的作家中,有两个人很是厉害,一个是正说到的陈丹青,还有一个是已经作古的吴冠中先生。这两人的文字功力和文学水准在很多“专业作家”之上。

有时我会想,陈丹青文字的魅力何在?里边有什么东西在吸引我?他的文字,带些琢磨劲儿地读来读去之后,我仿佛触摸到了里边的两三“奥秘”。一是那些文字在内容上有见识、有见地,不人云亦云,不假大空,所透出的思想和智慧都较为高级,非俗人俗文吧;二是他的表达,文字准确而优雅,行文走笔中,有那么一股独特的调调。

什么调调呢?一股文言的僻雅之美。语句的文言之美,正是五四之后诞生于旧学与新学之间的那批包括鲁迅、沈从文等在内的作家的语言之奥秘。今天很多作家的文字之所以干瘪、粗糙,一是因为失却了文言的滋润,二是因为在同一个语调模子里“禁锢”多年,也便失却了汉语独有的雅致的美了。而陈丹青是个“异数”的存在,他的文字延续着现代文学作家们的表达气韵与言说方式——尤其受鲁迅语言的影响之大——于是,形成了他式样讲究、老派,又不失时髦的表达调调。

说到语言僻雅的调调,这不能不提陈丹青推崇备至的老师——木心。老实说,这位经历坎坷、有着古典文气的作家进入我们视野与陈丹青有着莫大的关联。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高徒后面有高师。我一个做记者的朋友南宋曾当面问陈丹青:“您对木心先生的作品十分推崇,我们读了却有些失望,您把他捧得太高了,他的语言在古今糅合方面做得不够好。您是否对木心先生有点偏爱呢?”陈丹青答:“我还是觉得木心先生的作品是一流的,我欣赏他别致的、优雅的、久已失传的‘说话’方式,我们在建国以后,思想和说话方式都被统一了。”看来,师徒之间是有传承的,徒弟欣赏师傅,不仅仅要捍卫师傅,更要在自己的文字中留下师傅“别致的、优雅的”的言说基因,事实上,陈丹青的文字有着木心,当然还有着鲁迅等人的影子,他文字的魅力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木心。

木心先生已于2011年底逝去,一年多后的2013年初,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陈丹青的一组怀念文章——《守护与送别》《葬礼与追思》。《葬礼与追思》留给我深刻印象,那些文字是颤抖而跳跃的,陈丹青对木心的思念便是在这些颤抖与跳跃间,像一只孤雁那般陷入沉默之中。但是,他对葬礼过程的追记又是那般事无巨细,仿佛要用倾诉来留住什么似的。为一个人送终,仪式前后的每一个环节,对活着的人来说毕竟是陌生的,在情感的哀怜之余又多了一些现实的新鲜。对读者来说,《葬礼与追思》的张力便是在这爱怜与新鲜之间摇摆不定。

面对这一切,陈丹青终究是平静的,他对木心最后形象的描述依然漂亮,让人过目不忘,让人觉得死是一份安静的美——“他变得好看了。异常生分的好看。当消瘦到不能再消瘦时,先生的骨相出来了,凛然决然,一脸置之度外的表情。他的眉与唇已被抹了不可觉察的浅黛与微红,装殓师特意指出了,我当即抬头谢谢他——现在,木心,像被细细打扮过的新郎,毫无光泽的脸容光焕发着,因为紧闭双眼,因为一动不动的无辜相,瞧着又像小孩,一个被家人好生摆弄后的小孩,听话,无奈何,停在生人面前,被展示着。”

学生对师尊的追思文字终究是个人性的,要超越此,对他人亦有些启迪,必定要在思念的字里行间往上走,往上升,上升到对死亡形而上的思考或者新鲜的感受当中去,陈丹青的文字在这一刻显示了他的力量。他为我们提供了对思考死亡的新的经验,他写道:“哀伤不难承受。我要试着安顿而难以安顿的,是迎对消失”,“消失不是死亡。人死了,消失感于是开始:刚刚开始。……消失则是虚空,实实在在的虚空,事情变得再简单不过:好了。到此为止。”

文章最后,陈丹青又用更大的“消失感”消解了这新经验:“那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见么?我提前目击了我们全体的下场。他们要我戴上墨镜,然后打开炉膛的小小铁门,如赐特许的礼遇,让我正视熊熊烈焰。”

或许,这便是陈丹青文字充满魅力的最后一个奥秘:有格调,有气象。在实中看到虚,在小中看到大,在近中看到远,在有中看到无……这便是文字的格调,文字的气象。

2013年3月7日 榕城

目录
目录

正文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