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面对一次飞行,我们能说些什么

作者:石华鹏 | 发布时间:2015-12-02 13:41:37 | 字数:1857

——读朱以撒散文《风中之翼》

石华鹏

有一则逸闻说,现代著名散文作家周作人,给报纸副刊写稿,从不为写什么发愁。每到交稿前夕,翻开手边的一本词典,第一眼看到哪个词,就以这个词为题或以这个词为内容,写一篇散文,成稿漂亮之至,交予报纸第二天刊发。

我们无法考证这则逸闻的真伪,但凡逸闻,真真假假吧,无风不会起浪,身正影也会斜。无论真伪,但一个潇洒的散文写作者的形象还是立在了我们面前。当然这潇洒是学不来的,支撑这潇洒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见识和情趣,所以我以为,把散文写得潇洒、漂亮,不关题材、不关主义、不关流派,在于一个写作者背后东西的深浅,如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所说,一个浅薄的头脑绝对产生不出一篇好文章来。假如周作人先生当年翻到了“飞行”一词,他会说些什么呢?文章写出来,会不会超过朱以撒先生的这篇以“飞行”为内容的散文《风中之翼》呢?

写散文,就是说话,有的人说的话漂亮吸引人,有的人说的话听不下去,这是人与人的差异。我喜欢读熟悉的人写的散文,读他的散文就是听他说话,仿佛对方坐在你身边,他的声调、语气、神态都有了,很有意思。朱以撒先生也算我的熟人,我一直乐意读他的散文。他的主业是书法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家,副业写散文,散文写得风生水起,名气越来越响。朱老师学养丰赡,是位性情中人,喜独处,慎思,好恶分明,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的书法和散文世界,自在享受,对所谓的“圈子”保持距离,不冷不热。这些特性,读他的文章都能读出来,读文便是读人。

在我看来,朱以撒也是一位如周作人那般潇洒的散文写作者,什么题材在他笔下都能生出花儿来,内容丰富,见识分明,读者读来也是兴味盎然。他的散文题材包罗万象,仿佛如周作人翻词典那样信手拈来,写成便漂亮之至,比如《古宅与古桥》《中药》《明媚如水》等等。那么这一次,面对一次飞行,他会说些什么呢?假如作者换成了你,对“飞行”,你有又能说些什么呢?

在《风中之翼》中,朱以撒先生至少说到了这样一些内容:空中惊魂,引发生死思考;飞翔的自豪说到飞行保险;飞机是什么——“是仿生物。直升飞机仿蜻蜓,客机则仿鲨鱼”; 单调无聊的飞行旅程,坐姿是唯一的姿势,人变得斯文成为规矩的人;进入机舱后,等待飞行是无奈的,空中管制背后有着强大的社会机制制约;飞机终于腾空而起,这时人才体会到真正的孤独——“与地面所有的人失去了联系”,由此生发开去,朱老师谈到人在地面的一张复杂的网,反问:“一个人果真要与世界如此密切联系吗?”;当然,万米空中的穿云破雾,多少带来些奇妙感觉,至少大量世界的视野变了,“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气象、气派”,“没有这么一种高度,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格局,永远存在盲人摸象的局限中。”……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有关“飞行”的自由而丰富的表达。

有了这样一些表达之后,朱老师得出了一个既带有概括性的又很个人化的结论:“我依然觉得高空飞行是一种无奈,它的乏味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没有的。我对行走于坚实之地有鲜明的好感,两手甩动时充满了自在与惬意。缘于这种好感,在飞机着陆的刹那,我的庆幸也随之涌起。”

我同意朱老师的感喟,因为我赞赏他的生命观:踏在坚实之地上是充满自在和惬意的。老实说,我如果没有读到这篇文章,经历过许多次飞行的我,对“飞行”向来都是熟视无睹的,从来不会想到关于一次飞行的思考,竟有如此多的趣味和发现,居然,对那些平常事物的思考会让生活变得有趣儿有味儿。这是这篇文章对我额外的奖赏,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当然这也是我们需要阅读好文章的原因之一。

虽身在空中,但想的全是地面上的事儿——在一次单调、无奈、孤独的飞行途中,似乎只有想是最有意思的事儿——飞机腾空而起之后,一个人的世界才变得彻底“清静”起来,此刻,朱老师反问道:一个人果真要与世界如此密切联系吗?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就像我们站在地面上反问:我们真的需要拥有很多东西吗?——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沉重不堪,我们追名逐利,我们信仰钱权,我们不断去编织一张张联系世界的网,去需要拥有很多东西,永不满足……或许只有类似朱老师这般发自内心的这瓢“反问”的凉水,才能浇醒我们。

一篇散文漂亮与否,归到根子上,终究拼在作者人生境界的远近、宽窄,以及趣味的高低、贵贱上了。仅仅有关一次飞行,朱老师便用他优雅而不失真诚的表达征服了我,面对一次飞行,我实在说不出再有什么值得说的东西了,只是每次乘飞机,我都会想起王朔在一篇文章里说到的一个坑人的死法,他说老了包一架飞机,把这辈子的朋友都请来,在空中让驾驶员跳伞,然后请朋友们自便。

这办法,够损儿的。

2012年2月8日 福州

目录
目录

正文卷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