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11、三生石,记述着一段悠远神秘的传说

作者:蒋庆丰 | 发布时间:2018-07-25 17:19:46 | 字数:1511

早就听说西湖边上有一块三生石,几次到灵隐寺都因跟随团队来去匆匆,咫尺之遥的地方却一直没能去拜顾。这次被派往杭州"中国作家之家"疗养,就住在灵隐寺边上,才得闲找个下午时光,到灵隐寺风景区走走。顺着灵隐路到了天竺寺,突然想起这里就是当年李源赴圆泽法师的约定到来时,听到一牧童拍着牛角歌的地方。果然,往右转个弯,就可以看到了一个清雅的去处,三生堂。三生石就立在院落边上的莲花山山体上。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磊落的巨石,前面路上还有青藤缠绕而过,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还有字迹模糊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人的生命的密码仿佛可以在这块神秘的石头上悠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三生石石为文贵,那是因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僧圆泽传》,三生石便也名扬四海,千古不衰。但《僧圆泽传》实非出于苏东坡的奇思妙想,乃是苏东坡润色古人文章而成。此故事最早记于唐代袁郊作《甘泽谣》中的有一篇《圆观》传奇故事,苏文更简洁,原文为: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 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 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至今我读起来还十分感佩。我以为这个故事动人处不在于禅释某种生死轮回的宗教理念,而是它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之间的友情以及缘定三生的情意特别的感人,"三生石"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所以到了今天,杭州西湖天竺寺外,留下了这样的一块大石头,它给我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宗教本身那种"轮回"和"转世"的价值意义。

佛教也认为生生世世永处缠缚是不能够得到解脱的,一如《出曜经》里有一首谒,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一样:"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要想从生死轮回的束缚中得到终极的解脱,就必须看透一切生死情欲,破除一切虚妄幻想,认识到"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雾"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