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走向海洋的心灵皈依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5:09:28 | 字数:1900

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唯有地球是已知的蓝色星球。

地球之所以呈蓝色在太空中运行,就因为水的缘故。水,是地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生命发育的基本条件。地球总面积中,海洋约占71%,陆地仅有29%。即使这不到三分之一的陆地,也遍布着长江大河、小溪堰塘等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水系。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之物,也是阻隔人类走向世界、了解地球的最大障碍。

人类起源于大海,而最初的活动范围却局限于陆地,海洋是仅次于太空的域外陌生世界。每当人们感叹自己的藐小与无奈时,便用“望洋兴叹”一词予以形容。是的,面对浩瀚如垠的大海,人类特别是古人真的只有仰天长叹、莫可奈何的份儿。他们将这种浩叹变为凝练的成语,对于海洋的畏惧与无奈就这样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弥漫、渗透至今。

第一次见到大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眼前的海水是咸涩的,不能饮用的。当我们走进大海怀抱,面对环绕四周的海水,还得自己带上足够的淡水才能维持生命,一个时兴不久的词语——悖论,顿时跳了出来。是的,置身无边无际的海洋却必须自备饮水,这不是地道的水之悖论又是什么?

然而,大海于人类而言,又是那样充满着强烈的诱惑。人类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与探究在心中涌动不已,驱使人们不断超越自我,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此地走向彼岸,从有限走向无限。海洋那丰饶的宝藏、瑰丽的迷幻与动人的传说,总是吸附着人类的目光,以无畏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向波涛汹涌、壮阔无比、神秘莫测的海洋。

古人在征服海洋的历程中,时刻面临着海潮的起落、波涛的席卷、暗礁的威胁与鲸鱼的吞噬等许许多多难以逆料的危险,一条鲜活的生命,眨眼间就可能变得无影无踪。他们难以解释海洋风暴、潮汐涨落、夜海“鬼火”、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而对生命的转瞬即逝更是充满着深深的恐惧与困惑。人力无法企及,只有借助冥冥之中的神灵。

将神秘的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灵的掌控与主宰,所有谜团也就“迎刃而解”;将平安、丰收、机遇乃至生命托付给海神,内心也就少了一份惶恐,多了一份踏实;而透过一次次虔诚的祈祷,那亮丽的希望风帆也就在笼罩着海神的金色灵光中冉冉升起……

于是乎,一个个神通广大的海洋神灵经先民的想象与创造脱颖而出。我国古代神灵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众多而杂乱,缺少明晰的结构谱系与内在的逻辑关系,海神也不例外。有对自然崇拜而产生的潮神、港神、风神,有对海洋水族崇拜而产生的鱼神、虾神、龟神、蟹神,有道教转化的祝融、玄武、四海龙王,有借用的佛教神灵观音菩萨,有人格神伍子胥、关公、伏波将军、临水夫人、妈祖……这些繁杂众多的海洋神灵,大多局限于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人们耳熟能详普遍崇奉的,主要有四海龙王、观音与妈祖。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有了对四海的崇拜与祭祀,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带有图腾色彩的四海之神—— 形象为人与动物的混合体。先秦、汉唐时期,四神之神不仅受到民间崇奉,还得到官方的认可、祭祀与册封。据有关资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正月,朝廷册封四海海神为王,“以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与此同时,道教还创造了与之相应的符合中国民众需求的龙神信仰。龙神信仰中的海神,即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随着龙神信仰的广泛传播与流行,四海之神与四海龙王逐渐合流,水族神灵也被纳入四海龙王的崇拜系统,成为海龙王手下的虾兵蟹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东海龙宫有过活灵活现的精彩描写,海龙王神灵系统也随着《西游记》的家喻户晓更加深入人心。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观音作为与普贤、文殊、地藏齐名的四大菩萨之一,开始由原先的男神演变为女性神灵。观音慈眉善目,身怀“解厄救难”之绝技,有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悲心肠,怜悯一切,救济苦危,普渡众生”的博大胸襟,加之道场位于汪洋大海之中的浙江普陀山,于是,观音顺理成章地成为民间信奉的海洋女神——中国历史上第一尊女性海上保护神。观音由龙王支撑的莲花宝座自水中冉冉升起,有着无数救苦救难的神奇臂膀,但她不是专司海洋的神灵,而是“有求必应”,能够消除一切苦厄、增进福德智能的“圣母”与“大救星”。

北宋时期,一尊民间崇奉的新的海洋神灵——妈祖出现了!

当妈祖这一民间信仰受到官方接纳,经由南宋、元代统治者的屡屡册封而成为“泉州女神”时,不仅结束了中国海洋“未有专神”的局面,也同时终结了四海之神“称霸”海洋、地方性海洋保护神灵“称霸”一方海域的局面。

此后,妈祖又在历代朝廷的多次册封中由“泉州女神”升格为“天妃”,由“天妃”而“天后”乃至“天上圣母”,逐渐超过其他海神而“一统江山”,成为全国普遍信奉的专职海洋神灵。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