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睁眼向洋看世界(二)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31 15:02:42 | 字数:3089

道光帝选择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不得不考虑28件复议中其他24件所持不同观点的奏折份量。那些将军、总督、巡抚大臣们并不反对禁烟,而是反对黄爵滋的主张,如果直接拿瘾君子开刀,将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反毒禁毒运动。中国官场之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相安无事,维持现状,也就万事大吉。因此,他们希望禁烟仍沿袭旧法——查禁海口,查处烟贩,将责任直接推向广东。堵住源头,无人贩烟售烟,瘾君子自然无物可吸,禁烟也就大功告成。于是,一场全国范围内打击瘾君子的行动,就可变为广东一省官员的事务。也就难怪绝大多数地方大吏摆脱干系,反对黄爵滋的禁烟之法了。

禁烟还是原来的老法子,只是道光不再信任、依赖广东的职官,而是另派一名能够执行皇帝意志雷厉风行、严查严禁的钦差大臣。

道光皇帝看中林则徐,有着多方面的缘由。林则徐为官清正廉洁、理政细密周到、办事认真扎实,深得道光皇帝信任,是他心目中最为得意的四名大吏之一。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另眼相看的,还有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收缴鸦片、焚毁烟具的决心与实绩。刚一接到对黄爵滋奏折“各抒已见”的谕旨,林则徐就率先行动,在湖北打响了大规模的禁烟战役,仅汉阳一县就查禁烟土一万二千多两,缴获烟具1260多件。

道光皇帝希望禁烟运动产生轰轰烈烈的影响,林则徐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与感恩戴德之心,也准备大干一番,达到前所未有之效。

当然,林则徐也认识到了禁烟任务的艰难、复杂与严峻,感到了此行的内外之危。临行前拜访座师沈鼎甫侍郎时,于自信与坚定之中透出了内心的愁肠与忧虑,不由得对座师说道:“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是的,只要有利于国家,他决心竭其所能不辱师门。说着,师生俩“相顾涕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广为传诵的对联,也是他的行事准则及为官之道的真实写照。

广东禁烟,是林则徐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一生最为伟大的功绩。

临行前,道光皇帝一再嘱咐林则徐,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年近六旬的道光皇帝施政追求安静守成,他不想因为禁烟而发动一场战争,哪怕是一场打得赢的战争也罢。而清朝所有官员,也仅仅是从国内事务的角度出发禁烟,从未将鸦片输入中国的“英夷”考虑在内。在他们眼中,除了天朝帝国,其余的都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根本没有国与国平等交往的概念,全然一副居高临下、不在话下的气势与派头。包括那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的朋友、时任礼部客司主事的龚自珍,也认定根本不可能发生“边衅”,按他的分析,禁烟可能会带来战争,但战争的规模不会有多大,取胜也易如反掌。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历经两个多月的旅途行程,才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广州。清廷禁烟已有122年历史,重点一直放在广州,放在查禁海口。此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巡抚怡良在禁烟方面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但总是不能达到彻底杜绝之效。林则徐高于普通官员之处,就在于他一到广州,就开始扎实认真地调查了解,会见官员,拜访当地人士,传讯商馆翻译,掌握相关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查禁方案。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依然沿用查拿中国人贩售鸦片的旧法,哪怕再严厉,也决不会因他握有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而达到成功之效。追根溯源,贩烟的中国人不过是些二道贩子,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些不远万里将鸦片运来的外国人。于是,林则徐决定采用新的查禁法,颁布一道严谕,责成外国商人呈缴鸦片。当然,他也没有放弃针对中国人的查禁,只是将这项工作依然交与邓廷桢、怡良具体负责。

按清朝成法,前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只许与指定的行商进行交易,行商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中介。受清政府规定制约,林则徐最初也只得通过行商转达谕旨。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中除少数美商外,以英商居多,他们早已习惯了广东当局此前雷声大雨点小的查禁,根本不予理会。林则徐只得将对准行商的矛头逐渐转向英美商人,经过一番交涉,他们同意交出1037箱鸦片。而林则徐根据可靠情报查知,英美商人的鸦片总数约为两万箱。面对如此敷衍,林则徐坚决拒绝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外商鸦片只少量在广州存放,其余的大都储藏在伶仃洋面的22只英国趸船上。查禁鸦片最为有效的方式,自然是前往英国趸船上去收缴,而清朝水师根本不具备远海巡缉的实力。鸦片交易在位于广州城外西南角的夷馆中以“立券”的方式进行,因此,林则徐不得不以夷馆为对象,作出一项迫使英商自动上缴鸦片的的决定:中止一切中外贸易,封锁夷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于是,夷馆中的350名外国商人给禁闭在狭小的范围内成了变相的人质。缺少饮水食品及仆役服务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三天后,被困其中的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不得不答应“遵照钦差大人特谕”以示屈服。可是,义律在上缴鸦片时却玩弄了一个恶毒的阴谋与花招,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从英商手中收下20283箱鸦片,并向他们承诺:“鸦片的价值,将由女皇陛下政府随后规定原则及办法,予以决定。”这样一来,就将英国商人的鸦片变为英国政府的财产,将清廷的禁烟活动扩大为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此后的英军入侵埋下了祸根。

林则徐最后实际收缴鸦片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237多万公斤。有人进行过一番换算,若用现在的四吨载重卡车装载,约需297辆之多,可排成1.5公里的长龙。当时,官场妄言贪功、弄虚作假成风,怎样才能使远隔数千里之外的皇上及朝廷官员相信果真收缴了如此之多的鸦片呢?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林则徐不得不存有一份消除道光皇帝及朝廷官员怀疑的念头,作好启运鸦片进京的准备。以当时的科学技术及运输条件而言,陆路运送鸦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林则徐将英美商人上缴鸦片的地点选定在离广州100多里,位于珠江入海口的虎门。不论何种情形,虎门都称得上一处十分理想的地方:离伶仃洋近便于收缴,押解实物进京便于海路启运,免于解送便于就地销毁。

幸而浙江道御史邓瀛在道光皇帝刚刚下达查明箱数、解京复验的谕旨,就上了一份奏本,言明将数万箱鸦片运往京城,不仅劳民伤财,还“最易偷换”,酿出一些新的不必要的祸端。幸而道光皇帝还不至于十分昏聩,对林则徐颇为信赖,也就采纳了邓瀛的建议,命令就地处理收缴的所有鸦片。然而,道光帝终归是放心不下,又不得不特别交待,要林则徐以公开销毁、官员亲临、百姓目睹的方式代替运送进京:“即在该处督率文武员弁,公同查核,目击销毁,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

这才有了轰轰烈烈、流芳千古的虎门销烟!

就现有反毒禁毒资料记载,虎门销烟空前绝后,它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毒禁毒活动,估计以后也难有一次性焚毁毒品超过两百多万公斤的记录了。

当然,虎门销烟也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用火焚毁,鸦片不怕火烧,最忌石灰与盐。因此,林则徐命人在海边挖了两个约50平方米的池子,用盐与生石灰将鸦片溶化,然后冲入大海,让退潮的海水将其席卷而去。

从1839年6月3日开始,至25日结束,整个销烟活动持续了23天。那些日子里,广州万人空巷,几乎所有官员民众的注意力全被一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虎门吸引了。内河船舶穿梭,海滩人流如织,还有不少外国人携家带口夹在其中。正如一名文人所描述的那样:"大家欢天喜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村的俏的,人山人海,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一个地方,为的就是亲历一下虎门销烟的现场,享受一下扬眉吐气的快感。

是的,面对虎门销烟的壮举,时人心中定会涌出一股少有的骄傲与自豪,产生一种鸦片与罪恶从此远去,天朝从此海宴河清的美好念头。清廷从上到下,包括当事人在内,从未有人想过面对的“英夷”将是一个比“天朝”还要强盛的国家。

一场由鸦片而引发的战争阴云正一步步地飘向东方这个古老国度的上空。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