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放弃与守望 一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40:38 | 字数:2687

98抗洪救灾, 将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公安县一下子推在了世人面前:荆江分洪区实施分洪预案,三十三万人马大转移;孟溪大垸溃口,三百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顿成泽国,为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受淹面积之最,是嘉鱼牌洲湾溃口所淹面积的三倍多。

一时间,公安县成为人们与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

我的故乡就是公安。我在那儿生活、学习、工作了整整二十五年,才于1988年的初秋离开了那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热土。

那是一块僻远而沉寂的土地。她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与湖南两省交界之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在这里交汇、接壤,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广袤平原,南面多绵延起伏的低矮丘陵,其间河流纵横、湖泊密罗、堰塘棋布,素有“江河走廊”、“百湖之县”之称。全县不通铁路,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因其航线迂回曲折、航速过于缓慢而退出历史的交通主宰地位,由公路运输取而代之。在二0七国道这根贯通全县南北的主动脉上,伸展着一条条或粗或细、或东或西的血管,组成了一张血脉畅通的公路网络。

公安县的自然地貌无甚突出奇崛,没有一处响当当的风景名胜。值得一书的,恐怕也就一座位于东南与湖南安乡县接壤之处的黄山。广阔的平原上,仿佛上帝的有意造化,兀然耸起一座高山,甚是令人为之一震。“江河一片白,黄山一点青。”明代文学家雷思霈描写黄山的著名佳句,几百年来为人传诵。但是,黄山因其面积不到十平方公里,主峰仅为三百六十四米,不仅与那同名的安徽黄山无法媲美,即在湖北稍有名气的旅游景点中,也只能勉勉强强挂个号而已。

那么,人文历史又是如何呢?

翻阅所能收集到的有关历史记载,我不得不黯然神伤地写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公安县不仅地处偏远,几千年来,也一直处于历史的边缘。在人类发展史、在中国文明史这样的大背景中值得大提而特提的东西为数不多。

三国时,公安县很是“红”过一阵子。东吴、蜀国为夺荆州,曾在此有过一番争持,留下了刘备城、孙夫人城、张飞田、吕蒙营、陆逊湖等遗址及有关传说,东吴还在此短暂定都。县名由来也源于那时,刘备领荆州牧时,曾将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公安县城斗湖堤镇一带。当时刘备为左将军,人称左公,所以就将西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立的原孱陵县改名为公安县,取其左公安营扎寨之意。

此后,公安县在历史舞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异常遥远而模糊了,无论怎样透视,也难以在这块土地上寻觅曾激荡过中国历史的风云雷霆。最为有名的人物,当数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冯习,他在夷陵之战中担任过蜀军大都督;东晋时官至吏部尚书的车胤,车胤囊萤的故事被编入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而广为流传;出生在公安县玉湖区茅穗里的隋朝佛教大师智顗,他曾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教流派天台宗……

公安县虽然一直徘徊在历史的边缘,虽然没有出过顶尖级的人所熟知的伟大人物,虽然没有逼人的亮丽华贵与眩目的大红大紫,但你不得不承认,她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块肥沃的土地千百年来生长着水稻、棉花、玉米、麦子、高梁、红薯等茁壮的庄稼,滋润过“公安三袁”这样的文学大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有用人才及无数生生不息的普通民众。自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公安县的教育质量及升学率在荆州乃至湖北省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人才更是成千上万,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安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块热土曾尽其所有无私地奉献过自己的一切。

其中最大的奉献,当数她作为荆江分洪区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分洪蓄水!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着手根治长江水患的计划。“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段之险,主要在于堤身要比两岸地面高出十多米,而河道又过于弯曲、狭窄、淤垫,不能承泄大量洪水。每当汛期来临洪峰逼近,就有溃决的危险。一旦溃决,江汉平原受淹,长江航道受到影响,短期内难以堵口善后。如果荆江大堤安然,则长江水位不断抬高,注入洞庭湖的水量猛增,滨湖多数堤垸必遭溃决。于是,对荆江水患的治理,就成了计划的重中之重。为保障湖北、湖南两省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的决定。

公安县,以其有利于调蓄荆江超额洪水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修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最佳选点。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在公安县境内全面动工。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所进行的一项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它不仅闻名全国,也闻名世界。于是,公安县从漫漫沉睡中一觉醒来,抖一抖蒙在身上的尘埃,猛然一跃,即升至历史的表面。

中央一声令下,武汉、长沙、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数万名产业工人,湖北、湖南的十六万男女民工,解放军官兵十万名一齐涌入公安县,准时进入各自的“阵地”。建设所需的汽车、发电设备、钢材、水泥、木材、石料及各种生活、医疗卫生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

整个公安县沸腾了!

三十万建设工作者的热情、智慧与汗水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冲刷、改变着这块沉寂的土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昭昭业绩。

建设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筹备会的各国代表一行26人曾专门来到工地参观访问,对新中国刚刚诞生就能高速兴建这样浩大的工程而感到惊叹,认为这是“一件大奇事”。

荆江分洪工程分两期进行,于1953年4月25日全部完工。它由二百零八公里围堤、北闸进洪闸和南闸进洪闸组成,总面积九百二十一平方公里,可蓄洪水五十四亿立方米。与分洪配套的还有电力排灌站、排灌涵闸、排灌渠道等排灌系统及供群众转移时使用的安全区、安全台、躲水楼、民房、移民路、移民桥等大量有效设施。为纪念分洪工程的建成,还在分洪区北端的进洪闸(北闸)及南端的节制闸(南闸)旁,建立了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塔、碑上分别镂刻着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主要领导的题词及撰写的碑文。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就发挥了它巨大的惊人效益。

1954年夏季,长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区连续三次开闸分洪,滔滔洪流向蓄洪区奔腾猛灌,近千平方公里的良田沃土顿成泽国,唯有无情的洪水在翻滚汹涌、湃澎怒吼。

公安县,以博大宽广的气势、以英雄断臂的悲壮、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将汹涌的江水与滔天的浊浪容纳于胸,降低了长江水位,减缓了洪水对北岸荆江大堤的压力,保卫了江汉平原的三百万人民、八百万亩良田;减少了泄入洞庭湖的洪水流量,使湘北滨湖数县的人民免遭灾难;同时,也保证了长江航运的畅通无阻。

荆江分洪工程,不仅成为公安县的特有标志,也是公安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一个象征。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