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道教圣地武当山 一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30:37 | 字数:1551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尽。这里的“僧”,当为泛指,不仅仅单指佛教中的和尚尼姑,也包括道教里的道士仙姑等诸多宗教信徒。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名山武当便是典型的一例,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神)的发源圣地。这里的二观、八宫、十二亭、三十六庵、七十二岩皆为道教建筑;在山野间、庙宇中日常修炼的也是道教信徒;就连它的名字“武当”,也是道教的产物,相传真武大帝在此修炼得道升天,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说,武当山即由此而得名。

千百年来的道教氛围笼罩在武当山上空,浸润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道“场”;同时,武当山俊秀绮丽、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也为道教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根幼苗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发育成长,历经风霜雨雪,吸收日月精华,走过无数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日益茁壮,不断繁殖,渐至长成了一片苍翠欲滴的茂密森林。山因教而得名,教因山而丰蕴,山与教连成一体,水乳交融,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道学是道教的前身,而道教就是道学的进一步发展。实在难以想象,与宗教并无多大关系的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怎么就被道教选中奉为一教之主,一部本来没有多少宗教味道的《老子五千文》何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被道教信徒尊称为《道德真经》,并长期作用、影响、决定、改变着中国广大民众的思维信仰、道德准则、心理特点与生活方式;对那些头戴冠巾、身穿道袍、足着云履,飘然穿行于山川田野间的道士在民间经常使用的占卜、符录、旗幡、禁咒等所谓治病、招魂、去邪、镇魔的神秘方式,我一概视为封建迷信;于乡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不怎么强烈,却时时透露出来的宗教信仰方式也抱了一种大不以为然的态度。直至1988年5月,我在友人的陪同下游了一趟武当山,这才多少理解了道教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语),改变了过去一直存在着的偏见,并引发了我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浓厚兴趣,还做了一点有关宗教方面的比较与研究工作。

撇开道教不谈,仅就武当山的自然风光而言,它方圆八百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奇峰孕秀,高险幽深;云缠雾绕,千姿百态。武当山共有七十二峰,峰峰矗立,气势巍然,遮天蔽日,宛如一座奇特原始的巨大峰林。人行山中,即被山的海洋包围吞噬,大有“沧海一粟”之感,个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对上天的崇敬之情,不知不觉油然而生,弥漫心头难以挥散,于是,人类最初的宗教情感就这样悄然萌生了。最为奇妙而又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座座山峰虽相互争雄斗奇,但全都俯身颔首,如众星拱月般地朝向主峰天柱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鹤立群峰,一柱擎天,引得“万山来朝”。这等奇妙的自然景观不得不使人联想到天间等级分明的神仙座次(当然还有人间严格的封建秩序),此情此景,小民们当然也只有顶礼膜拜、叩首臣服而已。

武当山的多姿多彩,还有攀猿栖鹤的三十六岩,跌珠扬波的二十四涧,吞云吐雾的十一山洞,神奇怪异的十石九台,孕日育月的十池、九井、九泉、三潭……其风景之美,颇有无峰不秀、无水不碧、无洞不奇、无岩不险之妙,更兼雄、险、峻、幽、奇、秀之绝。

“采石片片玉,折枝寸寸香。”武当山地处华中腹地,占尽南北地利,多种动植物都能在这里生活生长。珍禽异兽出没山野,奇花异草万紫千红,茫茫林海郁郁葱葱……明代时期,医圣李时珍曾带弟子专门来此采药,《本草纲目》所载一千八百多种药草,就有四百多种生于武当山中,故此,它又享有“天然药库”之誊。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朱厚趈册封武当山为安邦定国的“治世玄岳”,将武当山列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武当山获此殊荣,我以为除了它那雄奇险峻、瑰丽多姿、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与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更多的因素还在“道教”二字。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