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西塞山感怀 二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18:23 | 字数:3046

择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几位高年级同乡陪我向西塞山进发。

半路上,他们告诉我,前不久,政治系八七级一位长得如花似玉的女老乡某某某在西塞山绝壁之处攀缘时,手脚抓握不稳,突然摔入山底的江水之中当场殒命,后来就埋在了那儿的苍松翠柏间。我听后不禁一震,在我心中一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西塞山,竟然如此狰狞恐怖,将一个柔弱女子的生命与美丽毁于一旦,它怎能如此残酷无情?!

其实,我早就知道西塞山是一座有名的古战场,战死在那儿的军人又何止千万?!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却将它与温柔美丽对立的另一面给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了。

在描写西塞山的优秀诗词中,与张志和的《渔父》词齐名的,还有一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张志和的《渔父》,借助西塞山美好的自然风光抒发个人的志趣情怀;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描写了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统率水军自成都出发沿江东下攻伐孙吴,在西塞山遭遇吴军用铁链横锁长江的阻截,王浚水军成功地突破封锁直下金陵(即今南京市)的历史事实。该诗着重的是西塞山的人文历史——战争,表达了作者反对割据反对战争,反思历史慨叹人生的思想境界。

同一座山峰,竟将温柔恬静与金戈铁马巧妙地融为一体,西塞山,到底是一副怎样的面目啊?我在脑海里想象着,渴望一窥真容的心情不知不觉间更加迫切了。

乘车沿江东行,站在市内公共汽车的终点站道士袱,抬头向上一望,西塞山就在眼前,没想到它与市区贴得如此之近。

放眼四周,逶迤起伏的黄荆山脉像一群骏马在辽阔的江南大地沿东西方向奔腾不息,而西塞山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离群掉头北上。这时,洪波翻涌的长江拦住了它的去路,野马拼尽全身力气,凭空一跃,希望跨过江面,奔向对岸。然而,江面是那样的宽阔,它根本无法超越。只听得一声轰响,腾跃空中的野马猝然落入江心。一阵徒然的挣扎过后,野马慢慢地就闭上了它那壮志未酬的双眼。临死之前,它将自己的满腔仇恨与悲愤凝成了一座山峰,横塞长江。

西塞山高仅一百七十多米,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高大雄伟。我们沿着一条铺了碎石块的简易公路缓缓上行,不一会就站在了山顶。向下望去,西塞山像楔入长江的一把利斧,拦遏江流。山被水断,水被山阻,山水相激,蔚为壮观。在长江中游沿岸,恐怕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座山峰像西塞山这样倔强地与长江较劲。那刀削斧劈般陡峭的石壁便是千百年来与江水抗争所留下的见证,它也因了这些累累“伤痕”而在人们眼里变得更加神奇而顽强。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鸣”的“仙”于西塞山而言,就是它对长江顽强不屈的束缚阻遏及千锤百炼而留下的险峻峭拔。西塞山之所以成为历来兵家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除了江北的广畴沃野宜于筹饷,江南的“九十里地黄荆山”便于隐蔽外,更在于此地江面狭窄,山势突兀,崖陡水汇,易守难攻。古时,长江流域的交通运输以航运为主,“千寻铁锁沉江底”,一道粗大的锁链在狭窄的江面拦腰横截,西塞山就成了长江中游的咽喉与门户。不管顺流东下金陵扬州,还是逆流西行攻取武昌、江陵,谁也绕不开西塞山这把坚实牢固的铁锁。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在西塞山的攀行中感受得最为深刻。上山时,我们沿了山南缓缓起伏的山坡,走得轻松自如,并未消耗多大的体力。下山时,我们没按原路退回,而是选择了被千百年来的江水冲刷得陡峭如削的山北。一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忽而直下,忽而斜刺;山坡时而巨岩,时而陡坡。你只有盯着脚下的小路,借助两旁的荆棘、藤条、树枝,有时甚至是手脚并用,才能缓步而下。

“势从千里奔,直入中流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韦应物的这首《西塞山》便很好地描绘了它壮美而雄奇的自然风光。

西塞山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还与它的所在地道士袱是一处绝妙的南北横渡之地有关。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横渡自然费时艰难;如果江面狭窄,激流奔涌,就一般情况而言,横渡也会十分困难,而西塞山的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江水滚滚东去,西塞山横截而半,急流受挫,在此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回流。回流不激,横渡起来,既快且稳。故此,当地有民谣曰:“走尽天下路,道士袱好过渡。两边回水流,中间夹一流。”不论进军江南,还是征伐江北,西塞山都是长江中游一处最佳的渡口。

快到山底了,道路折向左边。行不多远,便是人称“一步险”、“一线峡”的所在。左旁是千仞悬崖,右旁的江边是一道直立的长条形崖石,一条羊肠小径穿行其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走过“一线峡”,便是后人修筑的一条几近垂直的下山石磴。石道两旁悬空,有铁链可作扶手。但每下一步,都是对意志的一种考验。举步向前,身体似乎悬在空中,陡峭的石崖压在头顶,脚底的江流汹涌澎湃,令人心惊胆颤。此前,我登过泰山,上过神农架,攀过武当,以高大雄伟而言,西塞山自然不能与它们同日而语,但其险峻不仅可与之比肩,且显得更加独特,原因就在于脚底的那条长江!江水湍急,一片明晃晃的、炫目的耀眼白光刺激着、诱惑着你的目光。你抓握两边的铁链,尽管小心翼翼地轻移着脚步,却不得不时时望一眼脚下惊心动魄的长江,悬崖的奇险与长江的惊涛在你的胸底融汇着激起阵阵远比江水更为宏阔的波涛。稍不留神,你就极有可能在这儿被山体的奇险、被激越的浪涛吸附而去。我那位大学生老乡就是在此中断了宝贵的青春,年轻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留下了一个不该划上的句号。

于是,不少游人下行至此,不免望而生畏、裹足不前了。他们环顾四周,欣赏一番大自然的壮美,遥想一番风云激荡的历史,凭吊感慨一番,也就返身而归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有下到山底,才能领略西塞山独有的风韵。下面,还有一个桃花古洞、一根曾经栓过沉江铁锁的铁钉。当然,要想见到这两处遗迹,还得具备一番探险的勇气,贴身侧行走过一道一面绝壁、一面临江、宽仅尺许的小径,攀缘一段垂直而下的铁链。

桃花洞是一个只有六平方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刻有“桃花古洞”四个清晰可见的大字,洞内石壁留有一块块残缺漫漶、无法辨认的碑文。一块天然岩石又将内里分隔为一大一小两个洞穴,每洞上面都有一个顶洞,大洞的左壁还有一个向上的小洞,洞口极狭,可容一人勉强而入,里面神秘莫测。千百年来,长江激流向着阻遏它前进东下的西塞山不停地发动着猛烈的“攻击”,长期的冲刷使得山体出现了无数溶洞,据说这个小洞就与西塞山体那许许多多的溶洞相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洞洞相套、别有洞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汛来临、春水陡涨,澎湃的江水便从这个神秘的桃花古洞涌出,一条条肥美的鳜鱼顽童般地在此嬉戏游乐。这里存有一处称为钓鱼台的名胜,当年,张志和就是稳坐此地,悠然临波,钓出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由此可见,这里当是一处典型的回水窝,不然的话,江流湍急,不说鱼钩钓线被水冲走,就是鱼儿也难以停留片刻。回水窝不仅水流平缓,还有着各种丰富的食源,正是鱼类们栖身的“天堂”。遥想当年,张志和隐身在桃花古洞这处风景如画、鱼儿汇集、幽然恬静的地方修身养性、怡然垂钓,眼帘映入的是桃红柳绿,鼻里嗅闻的是花草芬芳,两耳充满的是鸟语潮声,心头感受的是勃勃生机,比那世外桃源还要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真个羡煞人也!

在桃花洞右侧上首,有块西塞矶头石,石上留有一根约三寸长的不锈铁钉。传说这就是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所描写的那场战争的遗物,当年的横江铁索就是拴在这根茶杯口粗的铁钉上面。

桃花洞、钓鱼台与铁钉、铁索同存,宁静详和、悠然怡悦与战火熊熊、血肉纷飞同在,这似乎令人有点不可思议。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