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西塞山感怀 一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7-16 14:17:38 | 字数:112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的千古闻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这首《渔父》词。

当我背诵着这首著名的词作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柳宗元的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虽为一词一诗,但它们体裁接近,所绘意境都是那么清幽高雅,超拔绝俗:在一处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垂钓之人,手握一根富有弹性的钓竿,安详地坐在水边,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张志和的《渔父》词。柳宗元的《江雪》,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被贬柳州后的寂寞心情和不屈性格,透出的是一股凄厉之美,似乎少了点人间的烟火味道: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凛冽的严寒使得飞鸟归隐,人踪灭迹,这等恶劣的气候,哪有多少鱼儿前来咬钩?何况这垂钓之人又是一个年龄衰迈的老翁。与其说在垂钓,倒不如认为是在抗争、在参禅,与姜子牙的“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固然美好,意境虽然深远,但与我的现实、与我的心境自有着一段相当遥远的距离。而张志和的《渔父》词则不然,读来使人感到异常的亲切、贴近:飞翔的白鹭衔来了美丽的春天,盛开的桃花将它烘托得更加鲜艳灿烂,沉寂了一冬的鱼儿舒展身躯一抖漫长的寒梦,在一片热烈与喧闹的流水中,相互嬉戏着追逐飘落的残红……静坐水边的钓人,置身这生机盎然的春天,感受温暖的“斜风”拂面,遥看飘洒的“细雨”润物,欣赏朦胧的诗情画意,面对一条条鳞光闪烁的猎获之物——鳜鱼,想想看,无论是谁,恐怕都有点留连忘返,不想归去了。

《渔父》词将苍岩、白鹭、桃红与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棕色的蓑衣别出心裁地融于同一画面,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人们在诵读作品时,眼前分明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水乡春汛图。动与静、隐与出、雅与俗在这首词作中和谐一体,契合了中国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无论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喜爱、接受。

《渔父》既为词牌名,想来当有悠扬婉转、美妙动人的曲谱可供人传唱,载歌载舞的。可惜传至今日的只有一个个墨写的汉字,那些跳跃的音符早已消失,与天籁融于一体了。

我对《渔父》词青睐有加,还在于它不时勾起了我对故乡的亲切回忆——一个偏僻原始、有山有水的村落,少年的我常常光着脚丫、手持钓竿,坐在堰塘河边静静地垂钓。当然,那时的我,垂钓的目的只有一个,钓到更多的鱼改善单调乏味的伙食,为清贫的生活注入一点难得的“口福之乐”。

长期以来,西塞山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座文学描写中的想象山峰,一道能激发我回忆、呼唤我亲情的心灵风景。

直至1988年9月,我来到位于黄石市的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进修深造,才得以一睹“真容”,进入到它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