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走出古隆中 第一章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6-29 09:04:38 | 字数:1357

一部《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道德的楷模,集忠贞、信义、坚韧、睿智、机敏、勤勉、清廉于一身。作者将自己心中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寄托在他的身上,并对其外在形象也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塑造,描写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一副道风仙骨、飘逸潇洒的名士形象。

尽管《三国演义》有鲁迅所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之嫌,但对诸葛亮外表形象的设计与规范却相当准确到位。

据晋代裴启《语林》记载:“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对手之口加以叙说,令人感到更加真实。

而罗贯中,正是以这些史料与事实为依据,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独特形象。

诸葛亮具有千古不衰的动人魅力,除了智慧超人、道德坚贞等内在的人格因素外,我以为与他的衣着打扮、名士“派头”等外在形象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一副自在自如、自然自信的飘逸洒脱与那些畏手畏脚、呆板迂腐的传统儒生形成鲜明对照。当我们打开漫漫的历史画卷,翻到三国一页时,诸葛亮的形象便如一股神奇而夺目的光芒,突然闪耀在我们眼前,那发黄的长幅纸卷也因此而增添了几分亮色。

如果没有羽扇、纶巾、鹤氅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载体,诸葛亮再聪明、再智慧、再道德、再忠廉,恐怕也难以达到今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程度。

那么,诸葛亮何以形成了一副与传统儒生迥然有别的具有道风仙骨的名士形象?

这与他独特的人生追求与生活阅历相关,具体而言,是襄阳隆中十年隐居生活改造了他、塑造了他,从而结出了一颗神奇的果实。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山,那年正好二十七岁;令人感到非常巧合的是,二十七年后,诸葛亮北伐中原而卒,享年五十四岁。

因此,以诸葛亮走出隆中为界,我们可以将他的生命历程一分为二。

于个体生命而言,二十七岁的年龄,其生理、心理皆已进入成熟的季节。刚一成熟,就被刘备的“火眼金睛”看中而“摘取”。于是,一直被失意、失败的纠缠与追赶弄得疲于奔命的刘备从此奠定了鼎立三国的基础,由名不符实的“皇叔”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而诸葛亮这颗掩映在万绿丛中的果子也似乎是为了刘备这位明主而悬挂在葱茏的枝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隐士成为一名光耀千秋的“天下第一相”。

走出古隆中,是诸葛亮经过一番认真权衡后的重大选择,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转折与契机。

只有走出古隆中,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与人生价值才得以实现,生命才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步入灿烂与辉煌。

然而,如果没有古隆中,没有一段不长不短、躬耕南阳的隐居生活,也就没有诸葛亮的闻达,那么,历史人物的长廊中将因此而少却一个熠熠闪光的独特形象。

是古隆中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浸润了诸葛亮的心智、养育了他的才智、确立了他的品德、塑造了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辉煌。

即使走出以后,诸葛亮的政治意识、军事行动、言行举止仍不知不觉地受着“隆中意识”的左右与影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的十年隆中生活,不仅决定了他的人生基础与政治生命,也决定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重要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蜀国的兴盛衰弱。

那么,且让我们随着诸葛亮的人生足迹,一步一步地走向襄阳,走进古隆中,看看这块风水宝地是怎样融于诸葛亮的血肉之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目录
目录

作品相关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默认
行 间 距 默认
保 存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