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将长安全部和尚诛杀,回到平城,开始在全国灭佛。太武帝为什么要灭佛,这要回溯佛教和道教的斗争。最初北魏佛教和道教并存,后来佛道相争,背后是太子拓跋晃和司徒崔浩在角力。如今朝中最有势力的是太子拓跋晃和司徒崔浩,拓跋晃是北魏王储,鲜卑贵族的代表,崔浩则是三朝元老,汉人士族的领袖,他们分别在朝中形成两个党派,拓跋晃的太子党和崔浩的士族党整天互相排挤。
拓跋晃从小信奉佛教,他将罽宾国僧人引荐给拓跋焘,拓跋焘任命罽宾国高僧师贤为道人统,即负责统领全国所有的宗教徒。朝廷下令在城北扩建永宁寺成为皇家寺庙,许多王公大臣都是这座寺庙的香客。师贤住在京郊的永宁寺,所收的徒弟都是昙字辈,最有修为的就是昙曜。
崔浩则深信道教,知道嵩山中有天师寇谦之,就上书拓跋焘请寇谦之来平城。这寇谦之生于官宦之家,但从小一心向道,他们家来了个帮工名叫成公兴,起初他并没有注意到这名小小的帮工,直到有一天他正在为计算七曜运行的规程而苦恼,成公兴却轻而易举地给他算了出来,他这才发现成公兴是个奇人,当即要拜成公兴为师,成公兴却要拜寇谦之为师,这让寇谦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成公兴就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神仙的弟子,因为火烧仙宫犯了错,所以被罚下人间干七年活,他在人间是不可以乱收徒弟的,寇谦之听了才决定不在这称谓上计较。后来他跟成公兴到嵩山修行,三十年后修成正果,玉皇大帝封他为天师,老子后人还授予他天书《录图真经》。拓跋焘把寇谦之迎接到平城后,寇谦之每天在宫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这让拓跋焘很是欣慰。
当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继位之时,拓跋焘问群臣能否征讨大夏,有的大臣主战,有的大臣主和,最后拓跋焘问身旁的道人统师贤和天师寇谦之的意见。二人各陈述理由,师贤认为大冬天劳师远征,很难取胜,寇谦之觉得大夏国想不到魏军会进攻,出战必胜。最后拓跋焘决定率领骑兵讨伐,寇谦之在宫中做法事为此次出征祈祷,拓跋焘出发的时候,寇谦之说:“陛下武应天运,当以武定天下,成为太平真君!”拓跋焘大喜,亲自率领一万八千骑兵西征,大夏想不到魏军会来,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拓跋焘率领魏军轻易就攻入了统万城,还俘虏了几万夏人回去。
后来多次战争都如寇谦之的预测,这让拓跋焘深信不疑,拓跋焘下令在城南修筑了五层高的道坛,取名玄都坛,专为道教而设,坛内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月举行一次厨会,费用全都是朝廷供给。拓跋焘封寇谦之为国师,比三公还要高,比道人统在现实中的地位更是高出了许多。
拓跋焘开始信仰道教,对佛教徒开始限制。看到朝野上下,佛道两家越争越烈,拓跋焘在皇宫专门组织了一次辩论,左边是寇谦之为首的道士,右边是师贤为首的沙门,文武百官也都参加,这也是崔浩和拓跋晃的一次斗争。
寇谦之说:“佛道之争事关华夷之辨,佛教是夷狄信仰的,华夏应该信仰道教。”师贤说:“天竺也是大国,他们的文明不亚于华夏,所以不存在华夷之辨。”寇谦之说:“佛道之争有阴阳之别,道教在东方,东为木为阳,佛教自西方,西为金为阴,阳比阴高贵,所以道教优于佛教。”师贤说:“阴阳并没有高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所以阴阳一样重要。”寇谦之说:“佛教祸乱国家,因为沙门不知君臣父子之义,不纳赋税,不服兵役。”师贤说:“佛教是要让人觉醒,摆脱六道轮回,这样才能让人人得救。”
当辩论到第三条的时候,群臣开始议论纷纷,都认为沙门不对,现在国家正是东征西讨的时候,佛教徒却整天待在寺庙里。当天拓跋焘判定寇谦之赢了。拓跋焘亲自到玄都坛受符箓,宣布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那次朝堂辩论之后,拓跋焘虽然改信道教,但是对佛教并没有禁毁,直到太平真君五年,有人报告拓跋焘,永宁寺里藏着女人,那些和尚根本不遵守清规戒律,拓跋焘带人去搜,在寺庙后院果真找出几个女人来,来的时候还遇上寺里的几个和尚在饮酒,拓跋焘当即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自供养沙门,假如有人供养,就满门抄斩。
太平真君七年,征讨盖吴起义,让拓跋焘在寺庙里发现了大量武器,崔浩趁机建议全面禁佛,拓跋焘回到平城就下旨全国禁佛。太子拓跋晃从仇尼道盛口中提前得到消息,赶忙让师贤先带着徒弟藏到附近的武州山中,接着他三次上奏拓跋焘为佛教求情,拓跋焘严厉斥责了他,禁佛的诏书也因此拖延了几天,许多僧侣趁着这几日带着经书藏了起来。师贤只能装作大夫给人看病,但在家里还是悄悄供奉佛陀。
拓跋焘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城北的永宁寺,把寺庙的牌匾摘掉,改为了一座道观。全国的寺庙全部被砸毁,僧侣全部勒令还俗,而那些佛教经书也全都被下令烧毁。寇谦之其实并不想灭佛,他曾经跟崔浩争执过:“佛老都是道,全是劝人向善,只是方法不同,这样赶尽杀绝,会给自己招来灭门大祸的。”崔浩的目的是斗倒拓跋晃,他哪里顾得上这些,他也没想到寇谦之的话,四年之后,果真在自己身上应验了。
这次佛法斗争以道教的全面胜利收场,拓跋晃表面上不再供奉佛教,但也不信仰道教,他时刻想着在暗中斗倒崔浩。
崔浩是清河崔氏的后人,祖辈都是高官,北魏时期盛行门阀士族,只有士族能够出任高官,寒门则只能做低级官员。当时还有所谓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崔浩出生在名门望族中,从小又博学聪慧,所以自视甚高,他掌权后就准备仿造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品定魏国的士族流品,他的表弟范阳卢玄劝他说:“士族寒门都是过去的事,现在掌权的鲜卑人都是从塞外来的,他们就低下,我们就高贵?他们能够同意你做这事才怪。你要三思,不要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崔浩并没有把卢玄的话放在心上,过后还跟人说:“人生来有三六九等,高贵的人劳心,低贱的人劳力,不品断流品国家就乱了。”
崔浩对士族寒门有别的偏执让他也得罪了不少鲜卑贵族。太原王氏的王慧龙从刘宋逃亡而来,崔浩一见到王慧龙的齇鼻,也就是红红的酒糟鼻,就说果然是贵种,原来王氏是太原士族,世代遗传齇鼻,被称为齇王,他当即把侄女嫁给王慧龙。当时参加婚礼的除了各姓士族,也有拓跋晃带领的许多鲜卑贵族,崔浩不断在那里夸奖王慧龙,还以旁边的鲜卑人做比较,这让拓跋晃勃然大怒。拓跋晃碍于自己资历尚浅,不好直接出面,他便授意司徒长孙嵩出面反击,长孙嵩看到崔浩当众贬低鲜卑人,其实早已怒火中烧,他跳出来说道:“假如每个人都像你们高贵的士族一样弱不禁风,我们大魏国还怎么打江山,齇鼻不是高贵,在我们鲜卑看来是有病!”崔浩也被激怒:“不管鲜卑还是汉人,只有士族是高贵的,武夫就去打仗,士族在朝做官!”这话一下子激怒了在场的鲜卑人,拓跋晃带领鲜卑贵族愤而离去。
第二天上朝,长孙嵩就启奏拓跋焘:“陛下,王慧龙不过是一个刘宋逃亡来的士族,崔浩却在那里大加赞赏,还讥讽我们鲜卑人,陛下也是鲜卑人,他这分明不是也在讽刺陛下您吗?陛下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在我朝为官!”拓跋焘当即让崔浩出列,准备治他的罪,崔浩一看事情严重了,赶忙脱掉帽子跪地,连续数落自己几个时辰,请求拓跋焘的宽恕,拓跋晃在一旁暗自偷笑,感觉总算是出了一口心中的恶气。当时文武百官都在场,过后崔浩再也不敢提品评士族的事。
原本在汉朝时只有十三个州,北魏占据中国北方,却设立了四十个州、十六个镇,所以经常要调整刺史。这次冀、定、相、幽、并五个州的刺史位都空缺,拓跋焘召集文武百官上朝,拓跋晃推荐五州下面的五个郡守为刺史,崔浩却推荐平城的五个士族去继任。拓跋晃说:“这些郡守为国效劳多年,理应受到朝廷的提拔,况且他们治理地方很有经验,应该让他们做刺史。”崔浩却说:“他们出身寒门,就应该做下层人的事,刺史事关国家治理,应该让出身士族的人担任。”双方各执一词,以前还是暗中角力,这次已经开始公开对垒。拓跋焘碍于崔浩是三朝元老,虽然最后用了崔浩推荐的人,但是对崔浩却开始心存不满。过后高允说:“崔公要遭殃了,坚持自己的错误,只为跟太子争个高低,怎么会有好结果!”
自从拓跋焘发布灭佛令后,拓跋晃和崔浩之间的党政斗争愈发的激烈。拓跋晃和崔浩在朝堂上,上到三公九卿的推举,下到刺史太守的任命,每件事都要争执,两人常常都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党羽,今天你赢了,明天我就要赢,弄得朝无宁日。
每当拓跋晃和崔浩在朝堂上争论时,这时候不属于二人党羽的文官武将,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这其中就包括北部尚书源贺、南部尚书陆丽,殿中尚书长孙渴侯、羽林中郎将刘尼,他们四人闲来经常在一起饮酒,毕竟他们当年都做过骑都尉,在一起共事过,现在又一起在尚书省任职,尚书省是中央最高的政令机构,总共有四个尚书,北部尚书管北部州郡,南部尚书管理南部州郡,还有管理官吏的吏部尚书和官吏财物的左民尚书,其中北部尚书和南部尚书有实权,殿中尚书是统领禁卫军的,羽林中郎将统领羽林军。
这次他们在北苑相聚,京郊有三个园囿,西苑、东苑和北苑,而这北苑属于羽林军管辖。酒过三巡,源贺说:“崔司徒是国家的栋梁,太子殿下又是国家的储君,可是他们现在天天恶斗,把整个朝野都弄得乌烟瘴气的,万一被我们的敌人柔然和刘宋利用,那可就糟了。”陆丽说:“他俩是我们大魏二虎,都得罪不得,还是远离的好。”刘尼说:“你们就多到我的园囿中喝酒,少谈那些没用的事。”长孙渴侯却站起来说:“要我说,干脆把他们两个全都铲除了,国家就安宁了。”众人知道渴侯性急,赶忙拉他坐下,呵斥他小声点,大家环顾左右没人,才敢继续喝酒。
源贺看到天空飞过一群鸟儿,他赶忙起身,从旁边拿起弓箭,对着天空嗖的一声,一只鸟应声落地,大家都拍手叫好。源贺说:“反正现在也没我们什么事,不如静观其变。我上次到白登山去,在那里发现有好多鹿,我们不如去那里打猎,几位意下如何?冒顿单于能够围困汉皇刘邦,我们还怕围不住几个野兽?”大家听后都大笑起来。
四位尚书说走就走,他们各自带上自己的侍从,骑马来到了京郊的白登山。源贺跟他们聊起了白登山的故事,当年刘邦分封的韩王信,这个韩信不是大将韩信,而是韩国皇族后裔韩信,韩王信后来联合匈奴反叛,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大军包围,在山上断粮断水,眼看刘邦就要被俘,陈平献计送了一件上好的貂皮大衣给匈奴皇后阏氏,阏氏甚是欢喜,阏氏害怕汉朝进献美女夺了自己的阏氏之位,就吹枕边风,跟冒顿说汉朝援军马上就要到了,不如将刘邦他们给放了,冒顿单于于是解除包围,让汉军撤走了。
源贺带着大家登上白登山,他很快就射到了一只鹿。源贺是有名的百步穿杨,这在他们初做骑都尉时,众人就领教过了的。他们四人开始在那里支火烤鹿肉,在野外支火烤肉是以前鲜卑人常干的事。鹿肉烤好后,他们围在火堆旁,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烤肉,一边喝酒闲聊,四人的友谊也愈发深厚。为了躲避拓跋晃和崔浩之间的党派之争,后来他们四人闲暇之余,便经常到这白登山里围猎,还号称是白登四友。
拓跋晃和崔浩之间,起初并没有什么嫌隙,走到现在水火不容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一个人的挑拨,他就是宦官中常侍宗爱。宗爱的父亲宗发本是刘宋虎牢守将毛德祖的副将,拓跋焘率领大军攻占虎牢关,毛德祖和部将都被俘,宗爱当时还小,也被押送到平城,他从小胸怀大志,还喜欢自己的一个表妹,可没想到到了平城后,他却被阉割送进宫里做了太监。看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太监,他羞愤得上吊自杀,结果被同伴发现,及时救下,才活了下来。从此他仿佛变了个人,一心想爬上宦官高位,报复北魏王朝。他非常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思,所以颇受主子们信任,他因此从小黄门一步步成为了中常侍。
拓跋焘自从平定诸侯国,扫清边疆后,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他对文臣武将都有提防之心,唯独对宦官最是信任,所以他不论去哪都带着宗爱,还赏赐他田宅金银,宗爱一下子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了拓跋焘的赏赐,宗爱在故乡购置了大片田产,看到昔日的表妹早已嫁人,他内心的恨又加深了一道,他经常一个人阴鸷地在屋里发脾气,他还在屋里设立了父亲宗发的牌位,早晚礼拜,下决心要为父报仇,颠覆魏国。
宗爱看到北魏朝政基本被拓跋晃和崔浩把持,就想到了一条毒计,他派遣小黄门暗中监视拓跋晃和崔浩,然后把他们的不轨之处添油加醋告诉拓跋焘,让拓跋焘对他们二人产生嫌隙,他接着在拓跋晃和崔浩两人之间挑拨离间,他要让拓跋晃和崔浩恶斗,然后再将他们一个个除掉,直到除掉皇帝拓跋焘,为他自己,为他父亲报仇雪恨。现在宗爱的计谋正在魏国宫廷中一步步展开,挑拨拓跋晃和崔浩之间的恶斗,只不过是他复仇的一个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拓跋焘开始想要长生不老,他命寇谦之在京郊给自己建一座静轮天宫,他要求静轮天宫一定要高到云彩里,直到听不到人间鸡犬之声为止,到时他要跟上天对话,请求上天让他长生不老。寇谦之只能领命,可是修筑了好几年,静轮天宫还是无法修到云彩里。拓跋晃忍不住提醒拓跋焘:“父王,凡人和天神本就殊途,儿臣建议,每年与其徒劳无功地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接近天神,不如好好享受现世的生活!”
这时候的寇谦之已有八十高龄,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他训诫自己的一百二十个弟子说:“你们不好好学道,别看现在荣华富贵,将来等我死了,你们就什么都没了。”过后,寇谦之还专门去找了崔浩,他对崔浩语重心长地说:“我夜观天象,发现宫中有小人在挑拨你跟太子跟皇上之间的关系,我希望你跟太子别再斗下去了,否则必有大祸驾临,这祸不止会吞噬你的家族,还会吞噬太子殿下,直到皇帝陛下!”崔浩觉得寇谦之只沉迷于他的道法,并不了解朝内的党争,所以并没有把寇谦之的这句劝告放在心上。
不久寇谦之在静轮天宫仙逝,享年八十三岁。寇谦之的那些弟子发现,寇谦之死后,他的身体每天都在缩小,从他口中不断有仙气吐出,这些仙气最后全都飞到了天上,七天过后寇谦之的身体就由最初的八尺三寸缩小为六寸,大家都说寇谦之升天了。拓跋焘看了也很是惊讶,他下令以国师的礼仪安葬寇谦之。
有一日上朝,拓跋焘在大殿上提起修编国史的事情来:“我大魏征伐诸侯,一统天下,现在大魏建立了这么多年,理应有我朝国史,诸位爱卿谁能担此大任。”众人都说非崔司徒莫属,拓跋晃却推荐中书侍郎高允,最后拓跋焘说:“国史修编是秘书省的事,崔浩学问高深,就让他兼任秘书监,中书侍郎高允和散骑侍郎张伟兼秘书郎,辅佐崔浩。你们一定要根据史实编写,垂范子孙后代。”崔浩带着高允、张伟领命,崔浩脸上现出得意之色。
修编大魏国史的时候,崔浩不但查看典籍,还要四处查对,拓跋焘说过鲜卑人起源于大鲜卑山,他四处察访,终于找到大鲜卑山,还在那里找到鲜卑始祖拓跋毛住过的石洞,拓跋焘非常高兴,当即派中书侍郎李敞带人到那里祭祀,在里面刻下祝文。
经过十年的编修,崔浩编写出皇皇巨著《国记》,崔浩呈献给拓跋焘,拓跋焘召集文武百官一起阅览,这当然包括白登四友源贺、陆丽、孙渴侯、刘尼。《国记》开篇说的是: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拓跋焘大加赞赏。文武百官相继翻看,《国记》从始祖拓跋毛开始叙述,拓跋毛是鲜卑人的部落酋长,统领三十六部落,拓跋焘追尊为成皇帝。传到第五代拓跋推寅时,开始第一次迁徙,迁到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又经过七世传到拓跋诘汾,开始第二次迁徙,迁到匈奴故地阴山。拓跋诘汾有两个儿子拓跋匹孤和拓跋力微,匹孤迁移到河西,力微则迁移到盛乐。
看到这里,拓跋焘指着源贺说:“朕和贺豆跋本是一家,他是匹孤的后代,朕是力微的后代,秃发跟拓跋只是汉语不同,鲜卑语就是同一个词。以后贺豆跋的子孙都是直勤,跟拓跋家是一样的。”源贺叩首谢恩。大家继续往下看。
拓跋力微被慕容部击败,投靠了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窦宾去世后杀了窦宾的儿子,把没鹿回部吞并,拓跋部成为有十万控弦之士的大国,力微开始在盛乐建立首都。百岁的力微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儿子拓跋沙漠汗杀掉,过后又非常后悔。之后几代拓跋部衰微,直到拓跋猗卢出现。拓跋猗卢是拓跋沙漠汗的儿子,他继位后统一三部,同时跟并州刺史刘琨跟汉国的刘聪和赵国的石勒相抗衡,最后被晋朝封为代公、大单于,把盛乐定为北都,在平城修筑南都,代国从他开始建立,可惜他后来被自己的儿子拓跋六修所杀。在这个时期形成勋臣八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如今朝中有许多贵族都是这八大家,平城周围设京畿,东至蔚州代郡,西及雁门郡善无县,南极朔州阴馆县,北尽高柳郡参合陂,形成畿内,安置勋臣八姓部落,设立八部大夫。
拓跋焘指着陆丽、刘尼等说:“你们是我拓跋家最忠诚的人,拓跋家能有今天你们功不可没,现在京城也要靠你们拱卫,将来选定士族,除了拓跋家和源贺家,这八大家一定是最尊贵的。”众人都叩谢。
经过几代的传承,传到拓跋什翼犍,他在后赵国做人质十年,继位后南征北战,正式建立代国,他娶了后燕国皇帝慕容皝的女儿为皇后。拓跋什翼犍跟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有许多恩怨,他把女儿嫁给刘卫辰,刘卫辰起初归顺代国,后来又投降前秦苻坚,带领前秦军队灭掉代国。不过拓跋什翼犍并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所杀。代国被一分为二,分别由拓跋部的两个女婿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和独孤部首领刘库仁统领,河西归刘卫辰,河东归刘库仁。
前秦国崩溃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逃回代国复国,在他母亲的部落贺兰部的支持下正式建立魏国。然后南征北战,向南击败独孤部,向东击败库莫奚部,向西击败铁弗部,向北击败高车部,统一了魏国原来的部落。然而真正让魏国成为大国的是参合陂之战,在这个战役中拓跋珪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军队。拓跋珪晚年服用寒食散,不停地猜忌身边的人,只要他身边的人有小错误就会被他所杀,许多大臣因此被他陆续杀死,北部大人贺狄干因为穿的衣服像羌人就被杀了。最后他也因此被二儿子拓跋绍所杀,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犯错被关准备处死,她向自己的儿子求救,拓跋绍就把拓跋珪杀了,救了自己的母亲。后来拓跋绍的长子拓跋嗣杀死拓跋绍继位,拓跋嗣就是拓跋焘的父亲明元帝。
到了拓跋焘时代,那就是歌功颂德了,消灭大夏,东平北燕,西荡北凉,北征柔然,南讨刘宋,结束二十四国乱世,最终让魏国统一中原。拓跋焘和众臣看着《国记》,挨个数出这二十四个国家: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二魏,冉魏、翟魏;代国、胡夏、成汉、谯蜀、仇池、吐谷浑、高句丽。拓跋焘原本还觉得前面写的太过真实,尤其是那些手足相杀、父子相残的事,看到那些他内心不免有些不快,现在听到这些对他的颂词,心中的不快便已烟消云散,他不禁心花怒放起来,众人也都群情激奋。拓跋焘喜欢,文武百官自然喜欢,拓跋焘命人印上一千部,他要让朝中大臣每家每户都收藏一部。在颂扬声中,崔浩故意当着拓跋焘的面,征询拓跋晃的意见,拓跋晃表面上对《国记》大加赞赏,内心却盘算着如何找茬。
拓跋晃一回到东宫,就招来左右詹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命他们好好研读《国记》,找出其中的破绽,他不能让崔浩占了这么大的风头。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研读后,把许多地方用红笔勾画出来,他们告诉拓跋晃:“圣上是让崔浩编写国史,不是让他张扬国丑,殿下看这些地方,都是兄弟相残父子相杀,这些地方都是有违人伦的,父亲的妻子被儿子继承,哥哥的妻子被弟弟抢占,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拓跋晃大喜:“太好了!我这就写一封奏折,告崔浩一状,保管让他丢官!”仇尼道盛却说:“只是让他丢了官职未免太便宜他了!圣上下的灭佛令都是崔浩的主意,崔浩害得天下的沙门无处可去,他还整天标榜士族,歧视鲜卑贵族,我们要让他落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拓跋晃问:“那你的意思?”仇尼道盛如此这般说了,三人大叫妙计。
崔浩正在书房翻阅自己耗时费工编写的《国记》,脸上现出得意的神色,他准备下一步建议拓跋焘品评士族,这时著作令闵湛和郗标来访,这两人平日最擅长溜须拍马,一见崔浩,就你一句司马迁再世,我一句班固托生,把崔浩都夸到了天上。闵湛说:“如此好的一部史书,我们应该让他不朽才对!”郗标附和说:“这么好的史书应该刻在石头上,让更多的人看到,那才是一件幸事!”崔浩觉得二人的主意不错,当下和他们商定在城外天坛旁边专门立一片碑林,把《国记》刊刻上去,同时把他注解的《五经》也刻上去。
崔浩知道这事关重大,他还专门去试探了拓跋晃的意见,他以为拓跋晃一定会阻挡他再次出风头,没想到拓跋晃竟然没有反对,还说这是为拓跋家歌功颂德,是一件极好的事。其实闵湛和郗标只不过是仇尼道盛的一颗棋子,他们建议崔浩将《国记》刻成碑林,这全是仇尼道盛装作无意间透露给他们的,他们二人便急着跑到崔浩的府上谄媚阿谀,当然他们二人并不知道让崔浩这样做会让他掉脑袋,他们二人也都以为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三人商定好后,崔浩上奏拓跋焘,拓跋焘准奏,他们就选定了天坛旁边的一块地,因为那里靠近大道,人来人往的,等石碑刻完后,许多人都能看到。崔浩广招全国石匠,足足招了一万人,耗时三百天,才将这座巨大的国史碑林修好。
崔浩修成碑林的前一夜,他做了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自己拿着火把将高平公李顺的宅邸点燃,将他们一家人活活烧死在了屋内,崔浩带着全家人站在一旁观看。这时李顺的弟媳妇哭着从大火中跑出指着他们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们家的仇人!”崔浩一急之下,用戈把她刺死,并将她的尸首投到河里。崔浩从梦中惊醒,他记得高平公李顺是在他的建议下被拓跋焘杀死的,当时因为北魏欲征伐北凉,李顺受了沮渠牧犍的贿赂,说那里地瘠民贫不值得用兵,等到拓跋焘到了武威才发现那里水草丰美,于是崔浩上奏拓跋焘说了李顺的不是,李顺当场便被拓跋焘斩首了。崔浩觉得此梦不祥,便问自己的幕僚冯景仁,冯景仁说:“这是个凶梦,用火烧人,比直接杀人还残暴,开始作恶,后面报复,定是有人要陷害主公,会不会跟主公刚修的国史碑林有关?”崔浩回想起拓跋晃的态度,虽然心生疑窦,但是又找不出任何错处。
崔浩整天都在想这件事,既然碑林已经修好,就不能再反悔了,或许也并不一定是这碑林给自己带来厄运,这么想着,崔浩的心才稍稍放松了些。不久后,碑林揭幕了,在大道上往来的人们都停下来驻足观看,起初人们还啧啧赞叹,接着就都开始掩嘴而笑。这个说:“儿子把自己的母亲娶上了。”那个说:“弟弟把自己的嫂子娶上了。”又有人说:“原来拓跋家是这样起家的,拓跋力微把自己恩人窦宾的部众抢了。”越看到后面,人们越七嘴八舌:“拓跋力微怎么把儿子拓跋沙漠汗给杀了。”“拓跋寔君怎么把父亲拓跋什翼犍给杀了。”“拓跋绍把父亲拓跋珪杀了。”“拓跋嗣把弟弟拓跋绍杀了。”
人们议论纷纷,都在那里嘲笑,这让鲜卑贵族们看到了,贵族们纷纷表达不满,对崔浩更是恨得咬牙切齿。拓跋晃赶忙派左右詹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去向拓跋焘报告碑林建成后的情况,但是他们迟了一步,宗爱已经在那里将所有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拓跋焘,接着鲜卑贵族都来了,包括勋臣八姓的代表,他们都向拓跋焘哭诉,说崔浩刻碑林简直是在暴露国家的丑事,弄得全国百姓,人人皆知。
拓跋焘大怒,把桌上的茶壶都扔到了地上,他让人立刻逮捕崔浩及秘书省的所有官员。崔浩被押上大殿的时候,他还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拓跋焘将桌上的砚台直接砸向他,大声斥责他:“你可知罪!”崔浩从来没有看到拓跋焘如此生气,他此时早已吓得晕头转向,他赶紧磕头说:“微臣知罪。微臣在修史书的时候接受过贿赂,所以有的恶人没有写,有的善人被美化了。”拓跋焘一听,更是怒上加怒:“好啊!原来朕命你编写个国史,你竟然还收受他人贿赂!除了受贿,你可还还知罪!”崔浩不知道自己还犯了什么罪,平日口若悬河的他,此时居然张嘴结舌的。最后拓跋焘说:“你竟敢把我拓跋家的丑闻都写出来,还让人刻在石头上,让过往路人嘲笑!你究竟是何居心?你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我这个陛下!”崔浩此时方才知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可惜他有口难辩。
拓跋焘最后下令:“夷崔浩九族,诛秘书监全员三族!”崔浩和秘书监的人听了,都吓得昏了过去,这让拓跋晃的人觉得扬眉吐气,他们一得到拓跋焘的口谕,便赶紧出宫去抓捕崔浩的九族,包括清河崔氏一族,父族还有出嫁的姑母一家,出嫁的姐妹一家,出嫁的女儿一家,母族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一家,妻族有岳父一家,岳母娘家,这次国史之狱,让清河崔氏及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都被牵连了进来,清河崔氏只有崔浩的族弟崔颐和崔模没有被杀,拓跋焘知道崔浩曾经侮辱这二人,只因他们的门第没有自己好,拓跋焘饶了二人一命。秘书监被拘押的也有几百人,只有高允被拓跋晃救下,因为崔浩带领众人在石头上刊刻《国记》的时候,他正好在家养病。
崔浩被押往城南行刑的时候,拓跋晃让拘押他的那些卫士往他身上撒尿,崔浩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家庭,自己在朝为官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曾受过这样的羞辱,但是此时他是何等地无奈,只能一路嗷嗷乱叫,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次行刑,全城的人都去观看了,崔浩被俱五刑,刽子手在刑场上,把他的手砍掉,把脚砍掉,把耳割掉,把眼挖掉,最后才把他的头砍掉,现场惨不忍睹。崔浩的九族也都不分男女老幼被一一斩首,他们临刑前凄惨的叫声全城都能听到。
拓跋晃还亲自到刑场去监斩,看到崔浩和他的九族被斩首后鲜血淋漓的场面,他自己都感觉心惊肉跳,冷汗直流。拓跋焘虽然有点后悔判了崔浩灭九族的罪,但是想到崔浩刻下的那些石碑,他最终还是狠下心让刽子手行刑。崔浩被灭九族后,拓跋焘希望把这一页翻过,他结束了太平真君的年号,改元为正平,这次因为宗爱告发崔浩有功,拓跋焘封他为秦郡公,对他越发信任。宗爱在内心阴鸷地笑着,他把目光投向拓跋晃,此时的拓跋晃万万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宗爱要扫除的下一个目标。
拓跋焘宣布灭佛后,专门派遣自己信任的宗爱下去查抄寺庙财产,宗爱趁机中饱私囊,他霸占大片田产,建成自己的庄园。拓跋晃其实一直在暗中保护寺庙,他把许多僧人都藏了起来,后来这些僧人将宗爱霸占寺庙田产的事情告诉了拓跋晃,拓跋晃听了愤怒不已,他赶紧派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去搜集宗爱贪赃枉法的证据。
京郊有个大寺庙叫永乐寺,背山面水,周围还有几百亩的良田,是一处绝好的风水宝地。宗爱带人去查抄的时候,他把佛像捣毁,经书焚烧,把僧人全部赶走,然后让人把寺庙改造成一个庄园,取名永乐庄园。宗爱极端变态,他被阉了还要找女人虐待,他让手底下的人将许多民间女子抢来,关到他的永乐庄园专门为他服务。
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打听到了这些事情,他们骑马前去探察,刚来到河边的一个村庄,就看到小黄门贾周和阎充带着小黄门们正在强抢民女,他们上前喝止:“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强抢民女!”贾周和阎充并没有把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看在眼里,贾周阴阳怪气上前说:“你们知道这庄园是谁的吗?说出来吓死你们!宗爱大人的庄园你们也敢动?识相的赶紧滚开!”阎充则直接拔刀:“我看他们是活得不耐烦。”仇尼道盛让手下拿下二人,哪知这些小黄门个个训练有素,居然把仇尼道盛的人都打落下马。
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回到东宫报告拓跋晃,拓跋晃当即面见拓跋焘,跟拓跋焘说:“父王,现在宗爱仗着您的宠幸,四处为非作歹,霸占田产,强抢民女,弄得民怨沸腾。”拓跋焘听后问:“朕看宗爱平日行事谨慎,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拓跋晃说:“京城附近有个永乐寺,周围有良田百亩,如今被宗爱占为庄园,整天在里面淫乐。假如父王不信,可以在宗爱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造访,一定可以逮个正着。”拓跋焘虽然有些疑惑,但是还是答应了。
仇尼道盛让人密切关注宗爱的动向,看到宗爱带着贾周和阎充进入庄园,就向拓跋晃报告,拓跋晃当即带拓跋焘乔装前去。他们穿着普通人的衣服,直接抵达永乐庄园,拓跋焘发现这里果然是个风水绝佳的好地方,河流在山前有个大转弯,河对面的山下刚好是一大片良田,良田的中心修有整齐的房子,这河流仿佛母亲河,滋养了两岸的青山绿树,河流上只有一座桥能够通过,桥的对面正好是庄园的大门。
他们来到庄园门口,有卫兵把守在门外,仇尼道盛说就是这里,卫兵在门口阻拦,拓跋晃让大内高手全部拿下,带着拓跋焘闯了进去。庄园里面阡陌相连,他们顺着中间的石子路直达中心的院子。院子门口的卫兵哪里阻拦得住,他们直接骑马闯了进去。
眼前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他们没有看到被奴役的女人,而是看到满院子排队的小孩,宗爱正在那里亲自为小孩分饭。看到拓跋焘到来,宗爱赶忙下跪迎驾,拓跋焘指着院子里的那些孩子问这是在干什么。宗爱赶忙说:“回禀陛下,微臣正要向您报告此事,他们都是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在查抄佛寺的时候,微臣发现这是个好地方,就想着办一个孤儿院,把这些孩子们养大,为国家做贡献!”
仇尼道盛赶忙说:“陛下,那天我明明看到贾周和阎充带人强抢民女,他们一定是把人藏起来了。”拓跋晃内心暗骂好一只狡猾的狐狸,他佯装失礼,对宗爱说道:“既然仇尼道盛坚持说他看到秦郡公的手下强抢民女,为了秦郡公的名声,不妨让我们搜一搜。”宗爱赶忙叩首说:“陛下,微臣是一个阉人,抢民女又有何用,这可是天大的冤枉!如果陛下不信,尽可派人搜查。”
拓跋焘挥手,让侍卫去搜索整个庄园,仇尼道盛和任平城也带人去搜查。他们经过一个时辰的搜查,几乎是掘地三尺了,回来的人都禀报什么也没搜到,仇尼道盛最后气喘吁吁回来,拓跋焘问:“可有搜到?”仇尼道盛摇头。拓跋焘生气地带人离开,拓跋晃觉得颜面尽失,也带着人速速离去。
宗爱带人在门口跪地恭送,直到拓跋焘一行远去,他才缓缓站起,他看着拓跋晃的背影狞笑着说:“跟我斗?还嫩了点!”贾周和阎充立马上前恭维:“郡公真是技高一筹啊!小的们佩服!”宗爱将他们喝止:“少给我来这一套!你们以后行事要机密,要不是我提前探听到此事,咱们早已人头落地。”原来宗爱在拓跋焘身边安插有耳目,拓跋晃向拓跋焘告密的时候,小黄门早已听到,把这事暗中告诉了宗爱,宗爱赶忙让人把那些民女给转移了,然后将这些孤儿接了来,故意在那里演戏,单等拓跋焘和拓跋晃前来查看。这件事过后,宗爱对拓跋晃渐生杀心,他当即派人前去调查拓跋晃的事。
拓跋焘下令灭佛的时候,拓跋晃曾经暗中帮助许多僧人逃过了那场劫难,现在崔浩已死,风声没那么紧,拓跋晃便陆续地将一些僧人接到了自己府中供养。这事被贾周和阎充发现,报告给宗爱,宗爱的手下建议立刻举报拓跋晃,却被宗爱给制止,他对他的手下说:“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皇上对禁佛已经没有先前那么上心,上奏后他顶多训斥太子几句,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打蛇要打七寸,不能打草惊蛇。”
宗爱经常在拓跋焘面前说起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的不法之处,说他们两个依仗自己是太子的心腹,在民间兼并田产,拓跋焘听信了宗爱的谗言,渐渐开始对太子疏远。宗爱喜欢读史书,他在读到《汉书》中汉武帝的巫蛊之祸时,突然想到了对付拓跋晃的方法。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一次诛杀行动,说的是汉武帝上了年纪后总是疑神疑鬼,总以为有人把他的生辰八字写在木偶人上施了巫术,有人告发是宰相之子公孙敬在用巫蛊之术诅咒他,他就派宠臣江充去搜捕牵连,由于江充跟太子不和,在搜查东宫时他把事先准备的木偶人取出,声称在东宫搜到木偶,还有大逆不道的文书,这让太子刘据非常害怕,被逼率兵反叛,汉武帝最后派兵诛杀了太子刘据,据史书记载,当时被这起祸事牵连而死的就有几十万人之众,事后才查出是江充捣的鬼,后来江充三族全被诛杀祭了亡魂。
宗爱当即找人向拓跋焘告发:“禁佛令是陛下所下,现在东宫却养了许多沙门。”拓跋焘当即派宗爱率领禁军前去查抄,当时太子府的属官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在议事,左右詹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正在整理文案。禁军突然把太子府包围,宗爱带着自己的亲信侍从三十人进去。
仇尼道盛出来阻止:“你们这是干什么!你们那东西都被阉了,现在脑袋也不想要了,竟敢擅闯太子府!谁给你们那么大的胆!”宗爱冷笑道:“你是什么东西,也赶拦我!我可是有皇上的手令!哦,对了,原来你叫仇尼道盛,你这名字好啊,仇尼,仇视僧尼,道盛,道家大盛!”宗爱突然上前将嘴巴凑到仇尼道盛的耳朵上说:“可惜这些都是假的!你们四处藏匿和尚尼姑,别以为我不知道!”任平城看到宗爱如此欺人太甚,气得拔刀阻挡,宗爱取出太武帝的手令:“怎么?你敢抗旨!”任平城只好忍怒退下。
宗爱一声令下,让禁卫军开始搜查太子府,一直搜到太子的房间,太子并不在里面,贾周和阎充从里面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出来,还有太子府属官的劝进表。宗爱拿来当庭读出,劝进表上历数拓跋焘的昏庸,说他们准备发动政变,扶植拓跋晃为王,把拓跋焘尊为太上皇软禁起来。太子府的三师三少立刻否认,说他们是被冤枉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宗爱的计谋,宗爱怎么可能会听他们的辩解。宗爱让人把太子府中所有的人都抓起来,送到了天牢里。
宗爱带着龙袍和反书到宫中面见拓跋焘,拓跋焘最近还在生太子的气,看到龙袍和反书,更是勃然大怒,他让人好好用刑拷打太子的三师三少和左右詹士,同时派人前去抓捕太子。
此时的拓跋晃还浑然不知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他跟中书侍郎高允在京郊宣布自己的耕牛令:有牛的家庭给无牛的家庭种田二十二亩,无牛家庭给有牛家庭锄田七亩作为报偿。假如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有牛家庭给无牛家庭种田七亩,老人小孩给有牛家庭锄田二亩作为报偿。因为连年征战,有的人家根本没牛,他让人在每家的地头标出户主的姓名,这样京郊的荒田就都能如期开垦了。
拓跋晃宣布完政令,正跟高允探讨设立的三长制度好坏,他说:“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样就能控制底层。”高允却说:“这样虽然能控制底层,可是也让地方上管地太死。”他们又讨论租调制度,这时突然出现大批宫中侍卫,他们都是前来捉拿拓跋晃的,因为领头的侍卫跟太子熟悉,就跟他讲了事情的原委,高允听后告诉拓跋晃:“这事一定是宗爱所为!他想要陷害殿下,殿下一定要一口咬定最近不在东宫,一直在外施行耕田令!切记啊殿下!”
侍卫按照皇上的口谕把拓跋晃也投入了天牢,拓跋焘亲自带人来审理,他取出龙袍和反书递给拓跋晃,拓跋晃说道:“父王,京郊的许多田地因为人们没有耕牛而荒芜,孩儿最近一直在跟中书侍郎高允在外考察,今日刚发布了耕牛令,孩儿根本不知此事,不信您可以问高允。”高允在旁边说:“陛下,殿下所言句句属实,臣可以作证!”拓跋焘说:“就算你不知情,可你身边的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倒是很有名啊!仇尼道盛在太原霸占的田产少吗?任平城在邺城的府邸快要比上皇宫了!你以为朕是瞎子吗?还有你的那些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平时根本不把朝廷法令放在眼里,你以为朕驾崩了吗?现在证据确凿,全部给我处以极刑!”
拓跋晃苦苦哀求:“父皇,孩儿一直对国家忠心耿耿,太子府的这些老臣跟随孩儿多年,为国家也立过不少汗马功劳,孩儿求父皇饶过他们吧!再说孩儿不信他们会造反,一定是有人陷害,这皇位迟早是孩儿的,我们为什么要造反!”这话不说还好,说完后拓跋焘气不打一处来:“皇位皇位!朕还好好的,你就这么想让朕死吗?今天念在你没有参与,朕就放了你,你给朕回东宫好好反省!但是这些人朕要全部处死,俱五刑!”
拓跋焘让人把太子府的官员押到刑场,带着文武百官前去观看,宗爱自然跟在拓跋焘身边,拓跋晃也被拓跋焘强行带了过去。这些官员都是太子多年的下属,他们在刑场上哭着向拓跋晃求救,拓跋晃几次想要上前求情,都被高允拉住了。俱五刑就是要砍手、砍脚、挖眼、割耳、斩首,贾周和阎充在那里监斩,他们让人先把仇尼道盛给拖出来,先把他的双手砍去,又把双脚砍掉,接着用勺子挖掉双眼,用匕首割掉双耳。听着仇尼道盛撕心裂肺地叫唤,拓跋晃想起当年他们对崔浩行刑时的场景,他感觉心惊肉跳,几乎要晕了过去。东宫的属官大多被这样处死,看到后面拓跋晃直接晕倒在了地上,太子府的人赶忙把他抬了回去。
自从这个事件后,拓跋晃就被拓跋焘关在东宫软禁了起来,拓跋晃也受到惊吓一病不起,他总是担心自己也会被俱五刑,不久竟然一命呜呼,年仅二十四岁,太子妃闾氏没过多久也去世了。高允知道太子冤枉,又救过自己的命,他痛哭流涕,向太武帝陈述拓跋晃的忠心。太武帝此时才后悔起来,专门派官员去吊唁,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安葬在了盛乐的皇家陵园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