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26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4-11 09:30:53 | 字数:3307

写完第五章,两个笔记本也正好记完了。

赵训文翻完第二个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想了想,拿过钢笔,又在后面工工整整地加注一行小字:11月11日深夜反复研读毕。

掷笔,将第二个笔记本合上,又将两个笔记本迭放在一起,拍了拍,置于案头右上角。

第五章写完,接下来的该是第六章了。

他打开抽屉,翻来倒去地搜寻,找出一个与案头右上角同一类型的笔记本,那上面早已赫然写着几个毛笔大字:

楚庄青铜梦寻

赵训文打开,里面还是一片空白。他翻了一页,一笔一划地写上早在心中拟好了的标题:

第六章  赵训文梦想成真

是的,现在该轮到他赵训文了。

自吴三桂走后,再也没有谁不自量力地轻易打过鸡母山洞中那些青铜宝器的主意。

吴三桂带来的那场浓浓的血光之灾久久地浸泡着楚庄,泡了三百多年的漫长时光,使得楚庄变得更加荒寞萧条,一直处于历史的边缘徘徊复徘徊,怎么也走不出楚国大臣熊子给它圈定的地位。

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转瞬即逝,今天,重新正视、排定楚庄地位的时刻已经到了。楚庄,本来就是楚文化的滥觞之地,那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古代楚国青铜宝器更是使得这块地盘充满了宝气、毓秀、清朗与灵光,它早就应该从那被人复略的边缘进入文明的中心,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而要达到这一点,只有寻出藏在鸡母山洞中的楚国青铜宝器。

中国历来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都是以黄河流域或中原文化为核心。现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也是从中原地区开始的。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还仅只限于老庄哲学与屈原的楚骚。

直到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人盗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楚国铜器,轰动了当时社会各界,这才引起了人们对楚文化的高度重视与研究。

四十年代,绚丽的楚国漆器在长沙等地因盗墓而面世,更使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五十年代,又在寿县蔡侯申墓与楚幽王墓等国君级大墓中发掘出大批珍贵的铜器群。

更使世人震惊的,是七十年代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楚系青铜礼器与用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器、乐器以及竹简等共一万五千余件,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六十五件青铜编钟,这套钟虽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四百多年,但音乐性能仍保持完好,古今中外的所有乐曲都能演奏,已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一个象征。有趣的是,近年历史学家发现,随州古城框架与出土的青铜编钟形状极为相似,专家们认为这是古代建筑学家有意为之。

而今,如能将鸡母山洞中的青铜宝器掘出,又将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大笔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其轰动程度肯定不会亚于曾侯乙墓中的楚系文物出土面世。

一道新的大门的开启,一个新的领域的突破,或许,一部楚国文明的历史也将重新改写。

那么,楚庄还是今日的楚庄吗?

它将因此而闻名于世,由寂寞走向热闹,由原始走向繁华,由贫穷走向富裕……一句话,它将因此而从边缘地段步入历史的中心。

是的,只要挖出熊子留下的瑰宝,楚庄一切的一切,都将彻底改观。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工厂的投产与道路的拓宽改造将使楚庄渐呈市镇雏形而纳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同步轨道。

鸡母山洞就是楚庄迈向世界的一道高高的门坎,只要跨越过去,也就抓住了关键所在,正所谓纲举目张,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该是这些青铜宝器重见天日的时候了。顿时,赵训文的心中又涌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

是的,现在该轮到我了!他在心底大声念叨着。

在对历史上那些探宝者的失误与教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总结与研究后,赵训文的脑里,已有一条通道在渐渐出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宽敞。 他发现,所有的探宝者们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鸡公山!

鸡公山就在鸡母山对面,两座山峰相距不到五华里。它是当年熊子在鸡母山腹中掏洞时掘出的土石垒成的,可以说是鸡母山生下的一个鸡蛋孵化而成的一只小小的鸡仔。因此,鸡公山山峰不高,要比鸡母山矮一大截,山上全是光秃秃的岩石,远远看去,一片耀眼的灰白,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可是,就是这么一座重要的鸡公山,却没有引起探宝者们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心中出现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而这,也从反面更加映衬了熊子的聪明与睿智。

赵训文认为,鸡母山洞的通道与出口的关键,就在于这座人工堆垒而成、无言耸立着的鸡公山中。也就是说,只要扫清那些堆积的光秃秃岩石,下面就有一条通道直达鸡母山洞。当然,这条通道可能挖得很深很深,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绝对不会有什么陷阱与暗道机关。熊子对待那些后来的真正智者,将会以一种敞开、欢迎的方式拥抱和接纳。

鸡母山周遭已被挖遍,不可能还有其它出口,剩下的焦点,也只有这座鸡公山了!

如果没有前人的教训,赵训文也会将目光盯在鸡母山的四周。当然,那些探宝者中,肯定也有人想到了鸡公山,但总是受着这样那样的限制与束缚,无法超越当时的环境、时代与历史,难以实现心中的梦想。

不管怎么说,两千多年来,鸡公山上那光秃秃的岩石从未有人动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些谜底,一旦揭开,总觉得十分简单。可当它被迷雾笼罩、被帷幔遮掩之时,怎么也不能看清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障眼法。

而熊子就是很好地使用了障眼法。大门就在鸡母山前耸着,就看你有没有这种智慧和勇气走近它、打开它。其实,仅从两座山岭之名人们也应该猜知一二,鸡公配鸡母,此乃天经地义也。鸡公山就是熊子配制的专门用来开启鸡母山的一把钥匙,只有掌握这把钥匙,才能探到洞中宝物,除此之外,别无任何途径。

想于此,赵训文心中不禁更加豁然开朗,对挖出鸡母山洞中的青铜宝物又充满了强烈的自信。

是的,历史的重任已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赵训文生在楚庄,长在楚庄,从小就感受着楚国青铜文化的浸润;此后,他的升学,所习专业,长期的积累与准备,等等等等,都是为着能有一天揭开鸡母山洞中的青铜奥秘。他仿佛就是为着它们而生、而长、而活,鸡母山洞中的青铜宝器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将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发掘、研究,向外拓展、延伸着破解古楚国衰亡之谜,探讨其哲学、文化、政治、经济、艺术、风俗、科技之精奥。

现在,他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着续写《楚庄青铜梦寻》的第六章——《赵训文梦想成真》这一部分了。

为了寻找感觉,树立自信,借鉴经验,他又专程抽空到位于武昌东湖边的湖北省博物馆去了一趟,揣摩、研究陈列在那里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他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到这儿参观研究了,反正每次都有一种新的感受与新的收获。这次,他在那儿一呆又是整整一天。当他站在那套高大的编钟面前时,心中更是激荡着一股宏伟的楚文化多声部交响。这出土的六十五个编钟,最大的高152.3厘米,重达203.6公斤;最小的也有20.2厘米高,2.4公斤重;全套编钟,不含钟架,共达2567公斤。而那些钟架,长的7米多,高的近3米。整个编钟,已按当时的演奏实况组合在了一起,显得高大、凝重、古朴、神秘。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二千多年前的古楚国文化已达到如此高超、繁复的程度。这不是文字、图像资料所能感受得到的,只有站在这些实物前,你才感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与自豪。每看一次,赵训文的灵魂都要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

看着看着,他的眼前就幻出了一批新的青铜宝器,它们是从鸡母山洞中发掘出来的,其中楚庄王铸造的青铜九鼎,更是引人注目,比大禹所铸却早已失传的那九个铜鼎不知要高、要大多少倍。它们耸立在赵训文眼前,高大巍峨,代表着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高峰,折射着古楚国的信息与奥秘,引得无数世人崇拜、景仰不已……

他想象着,盼望着这一情景早日出现。

回到家中,他又翻出《曾侯乙墓的大型考古报告》,再一次认真地研读起来。

曾侯乙墓是近年来我国经科学发掘的最大墓葬,其木椁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器物保存之完美以及发掘技术之复杂,均为历年来所罕见。可是,这么大的墓到底是怎么发掘的?发掘有何意义?有些什么重大收获?解决了哪些学术问题?在考古学上有哪些突破?……如此等等,都对鸡母山洞的开掘有着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前期的准备已基本就绪,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了。赵训文放下其它案头工作,开始着手撰写早就开始构思的《楚庄村鸡母山楚国文物考古发掘计划》。

写完后,他又广泛地征求了几位专家、前辈的意见,作了认真、全面的修改。然后打印多份,申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