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籍页 登录

16

作者:曾纪鑫 | 发布时间:2018-04-09 09:04:52 | 字数:5944

第三章  高季兴落水牛浪湖

楚南公在熊子有意布下的迷宫中绕来绕去地转了一圈匆匆离去,留下了不尽的遗憾与惆怅。

从此,鸡母山又多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传说。

楚南公算给后来的探宝者破解了一道迷障,他们可以径直超越他的误区,再也不必劳而无功地重走他的老路,顺着鸡母山的边缘一圈一圈、弯来绕去地捉迷藏了。

可是,自秦朝灭亡、项羽战败、刘邦登基建立西汉以后,楚庄连同鸡母山以及山洞中的宝藏似乎已被世人遗忘殆尽,从历史的视野中退出。

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鸡母山默默地耸立着,无言地俯瞰着人间世界白云苍狗般地变来幻去。

历史的卷宗一页一页地往下翻过,历经西汉东汉、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了一个高季兴,带着一班人马,跑到牛浪湖畔兴师动众地闹了一番。

公元十世纪,大唐盛世衰落瓦解,盛世变成了乱世,且乱得不可收拾。农民造反、军阀割剧、藩镇林立;内乱、政乱、兵变,层出不穷;到处是分裂、战争与混乱。一个好端端的太平盛世,从此陷入了乱糟糟的杀伐末世,中国再次进入了一次大分裂、大撕杀的时期,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高季兴原为五代时梁朝将领,因战功卓著,深得梁太祖朱温赞赏,封为军事要员,后授任荆南节度使。

荆南,即以荆州为中心的湖北南部一大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哀鸿遍地、满目疮痍、荒无人烟,唯剩荆州一座凋敝的孤城兀立在千里旷野之上。

高季兴面临此景,遥想昔日繁华,不觉长叹不已。他从小就与父母离散,独自一人闯荡天下,严酷的生存环境培养了他有勇有谋的性格。并且,他心存大志,颇想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常言道,乱世出英雄,他就是要在这混乱世道把握机运,脱颖而出。于是,他决心重振荆南雄风,并以此为自己的立足点、大本营,向外开拓发展。

昔日刘备为夺得荆州,绞尽脑汁,用尽谋略,先是借后是赖着不还再后来是出动大军抢夺。由此可见,荆州的战略地位该是何等重要。荆州地盘不大,但意义非凡,得荆州可得天下,而失荆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夺取天下的立足之本。刘备就是因为丧失荆州夺而无功气绝陨命,荆州之失,便决定了蜀国日后偏安一隅的命运。

看来是上帝眷顾,赐给了他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啊!高季兴想着想着,不禁激动万分。

他广招谋士,大胆重用,以此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军政领导班子。然后,他招集流民、安抚居民、开恳荒地、鼓励农桑、重建井邑。一时间,高季兴竟将凋敝的荆南之地,唤出了几分生机。

荆南,从乱到治,很快就恢复了原气,渐呈繁华之景。

与此同时,他在一班谋士的策划下,积极准备着割据事宜。

一切准备停当,高季兴没有轻举妄动,他在等待,在寻找有利的可乘之机。

不久,梁太祖朱温逝世,梁朝如江河日下,渐渐衰弱。高季兴眼看时机已到,立即断绝与后梁的关系来往,公开占地为王,立国荆南,又曰南平,自封为武兴王。

武兴王高季兴一旦亮开旗号,就像一支射出的箭矢,在空中呼呼作响着飞向靶的,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早就谋划好的几桩大事:

一、修治城池,加筑外城。

他为了把荆州城修建得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征召了十几万民工筑城。严寒酷暑,日夜不停。砌城的砖头不够,他就下令四处挖墓。荆州乃千年古都,城外埋有历朝王公贵族的大坟小墓,那些墓冢中的砖头不仅坚固,且做工精细、十分考究,实为难得的上选筑城材料。高季兴筑成的新城,墙脚全用条石垒砌,青砖皆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过水洞,也用条石筑成,坚固耐久;城外的护城河拓宽拓深,常年流水,不可逾越。

二、加重赋税,作为军备开支。

在他的治理下,荆南经济已十分发达,现在,他大肆聚敛民财,广泛用于扩充军备。

三、以荆州为中心,拓展地盘,扩大领地。

他派出两支军队,一支进攻归、峡二州;另一支围攻襄州。

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高季兴的军事行动严重受挫,归、峡打不进去,襄城攻不下来,两支军队都落得个无功而返。

他没有灰心,又重振精神,广泛征求谋士意见,决心再次南征北战,打出一个高家天下。

这时,他最为得力的谋士、前进士梁震向他献计道,要想征服天下,须得先行挖出楚国大臣熊子埋在鸡母山中的青铜宝藏。那青铜九鼎,就是皇位的象征,一旦拥有,他高季兴名正言顺,必被人目为真命天子,只要振臂一呼,天下豪杰,谁不响应?再说,那些青铜兵器呀,正可用来武装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高季兴现在就是要秉承熊子的愿望,以荆州为中心,恢复昔日楚国的地盘,然后沿着项羽西进之路,攻下洛阳,立为首都,则天下大势定矣。

高季兴一听,当即眉开眼笑,这鸡母山就在荆南地盘之内,这不又是上天的赐予吗?看来自己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经过一番紧张筹备,他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率领大批兵士、民工,驶入长江,折往虎渡河,向牛浪湖进发。

高季兴此去势在必得。他有修建荆州新城的经验,他要广招民工,以士兵作监工,督促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挖掘,不寻出那些已埋了上千年的青铜瑰宝,他高季兴决不罢休!

大队人马驶进牛浪湖,高季兴命令兵士、民工围着鸡母山安营扎寨,休整三天。

在这三天里,他与梁震等一班颇受信赖的谋士勘察地形,分析山势走向,以破解当初熊子设下的这个千古迷阵。

与此同时,他又派出士兵,围着鸡母山脚四处搜寻查找,除山的东面为湖水外,士兵们在山南、山北、山西各找到了一条尘封已久的暗道。

山北的暗道楚南公已经挖过,那是一条死道,不能进入、通往山腹的藏宝之洞。

那么,只剩下山南、山西的两条了。也就是说,在这两条暗道中,应当有一条正确路径,可以寻到那些令人神往的瑰宝。

到底选择哪一条为好呢?

为了少走弯路,节省民力物力,高季兴请了不少风水、阴阳先生前来研究、分析、会诊。

这些先生们煞有介事地站在鸡母山前踱来踱去,一个个神秘兮兮地大显神通,然后纷纷向他献策。可是,他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说西、有的道南,就只没有指北的了。若不是大家都晓得北道已为楚南公证实是一条死道的话,难保其中没有说北之人,当初以楚南公之睿智,他不也选择了山北的暗道吗?这些阴阳先生们搅动三寸不烂之舌,一个个神色自若、胸有成竹、侃侃而谈,理由都相当充分,令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

一连两天,高季兴被这班家伙们弄得头晕脑胀,无所适从。

怎么办?风水、阴阳先生们的意见不统一,他高季兴也就难以决断。他不能像楚南公那样被熊子再次耍弄空耗民力了,他想显示自己的英明睿智,一次探宝成功,给后世留下一段永恒的佳话。于是,高季兴将请来的所有阴阳、风水先生们召集在一起,威严地训令,要他们打破门户之见,在一起好好地讨论、分析、协商、决策,统一认识,在当天晚上拿出一条正确的意见:要么山南,要么山西,两条暗道,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且要一次性选准,否则,将以欺君之罪论处。

阴阳、风水先生们讨论了一夜,两派意见不仅没有统一,反而冒出了另一种声音,说这两条暗道都是熊子设置的迷障,只会越挖越远。要想寻到正确通道,望气观形,只有东方才是首选,道道紫雾、阵阵宝气从东边飘逸而出,缭绕山际,缓缓漫向长空。

高季兴不听则已,听后不禁大发雷霆:“你们这批家伙,全是一班饭桶、骗子,就这么一块小小的地盘,弄了两、三天,也拿不出个准,还要闭着眼睛说瞎话,怎么又跑到东边去了呢?东边是牛浪湖,湖里也有通道、出孔,这不是活活捉弄本王吗?”

发了通怒气,高季兴一声令下,将这班阴阳、风水先生每人各打五十大板,然后赶出营寨。

还是梁震献计道:“咱们先西后南,作个长远打算吧。说不定碰巧山西就是正道,那不就一次成功了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是不

可强求的。”

高季兴闻言,深表赞同。

第二天,大队民工就开始正式动工沿着山西的暗道进发了。与楚南公在山北所挖的那条暗洞相仿,洞中有时填了满满的土石,有时空空的,但设有深深的陷阱。挖着挖着,路径就往左拐,又朝右,转来转去的没了方向。

高季兴下令道:“只管顺着往前挖,就是通到天边,也要挖到尽头。”

挖呀挖,掘呀掘,慢慢地,高季兴发现,暗道并未通向鸡母山腹,而是朝着山外在绕一个很大很大的圈子。

怎么办?越挖越远,那不是劳民伤财空耗时间吗?还要不要继续挖下去?高季兴拿不准,只得与谋士们共同计议。

讨论的结果,还是要继续挖下去,或许,这又是熊子设置的一个迷障,通道往外,南辕北辙,那些寻宝者会认为上当失去耐性半途而废。可能过不多远,聪明的熊子会来一个大掉头,折向山腹真正的藏宝之地。如果放弃此条路径,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挖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寻到终点。

可是,挖到后来,民工们却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也就是说,这条山西暗道,只不过在鸡母山外绕了一个大大的怪圈而已,一无所获。

高季兴马上带领人马转向山南暗道。

挖掘结果与山西大同小异,只不过是顺着南边的方向往外绕了一个大的圈子而已。

两条暗道掘完,高季兴在牛浪湖畔已空耗了半年多时光,把这几年的一点储备积蓄都折腾得差不多了。

怎么办?是承认自己失败撤离,还是继续探寻下去?

沿着鸡母山脚边缘,高季兴已命人翻寻个遍,除了南、北、西边各有一条暗道外,全是坚硬的山体岩石,再也没有任何通途。

高季兴失望了,但他没有绝望。

此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波光潋滟的牛浪湖,难道真如那几位风水、阴阳先生所言,那条正确的通道藏在东边的湖水之中?

什么紫气飘逸、宝气横贯,看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吧?

也只有这东边的湖底可以试探一下了。

可是,这浩浩湖水,又怎么个探寻法呢?

唯一的途径就是筑坝。

对,筑它一条长长的拦湖大坝,然后将坝内的湖水戽干,再在湖底挖掘、寻找,不就成了吗?

也许,这通往宝洞的唯一通道就在湖底!

周围已无路径,也唯有这块湖底了,如果正道果真藏在湖底的话,那位熊子可真算得上是一位千古奇杰了。当初,楚王若能真正放手重用这样的奇才,楚国又何至于落得国破家亡呢?

熊子啊熊子,我高季兴现在就要借重你来实现我的抱负了,我今天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你当日的延续啊,希望你保佑我,一定要保佑我啊!高季兴面对湖水,双手合十,又转过身体,双膝跪在鸡母山前,暗暗祈祷不已。

一旦决定,高季兴立即付诸施行。

蚂蚁般的人群将一担担、一筐筐的土石倾向湖中,牛浪湖两岸,各有一条黄色的堤坝伸向湖心,如长蛇般一天一天地向前延伸。工程速度进展很快,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条堤坝就合在一起了。

鸡母山东边的牛浪湖上,兀地突起一道黄色长龙,颇为壮观。

刚一完工,高季兴就在监军、工头、谋士、随从们的陪同下前往参观、巡查。

时值黄昏,遥远而起伏的山岭衔着一轮落日,翻卷的晚霞将西天烧得火红火红,道道金色的余晖将眼前的鸡母山、牛浪湖以及田野河流涂抹得艳丽无比,妖娆极了。

高季兴站在高高的大堤上缓缓前行,望着眼前美景,一股指点江山、气吞山河的豪情陡然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对一旁的随从们说道:“只要寻到鸡母山洞中的瑰宝,我荆南王国定能顺应天命、一统天下。”

随从们赶紧恭维、附和不已。

踏着湖堤,到了湖心。一行人停驻脚步,季兴指着圈在堤中幽蓝幽蓝的湖水道:“咱们明天就开始动工,将水戽干,尽快找到通道,掘出珍宝。”

话音未落,但见湖心突然出现了一股小小的漩涡。漩涡越卷越大,眨眼间,竟旋成了十多根簸箕粗、几丈高的水柱。水柱移动着朝刚刚筑成的大堤席卷而来,高季兴一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搅动的水柱与翻卷的波涛刹那间将黄色的巨堤扭成了一根麻花,大堤顿时倾毁,高季兴等人全部落入水中。

这就是在牛浪湖中形成,常常狂暴地席卷四周的龙卷风。

龙卷风来得快,刮得突然,范围不大,但风力强劲,迅速地向某个方向推移,所到之处,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排排大树连根拔起,一栋栋房子轰然倒塌,椽子、砖头、瓦片、树枝、鸡鸭被搅得满天飞舞,有时,还可以将石磙、耕牛卷到空中,然后砰然落在地下。

因这种狂风形成于湖中,刚开始,一道水柱卷上天空,周围百姓见状,以为是躲在湖中的龙王抬头升天,它吸起一股股的水柱,旋转飞移,刮到长江口岸,然后顺流游向东海。于是,当地人便将这种狂风称作龙卷风了。

龙卷风不知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刮起,在牛浪湖畔刮来卷去。至到今天,仍为害不止。

用今天的科学观点来解释,龙卷风当然不是什么龙抬头吸水上天返回东海,而是因当地地理地貌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龙卷风的发起,与湖泊河流众多、地面受热不均、湿度较大有关。如果天空中积雨云里的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都非常强烈,两股气流相碰,它们就会绞在一起像搓绳子一样搓成一根“管子”,这管子落到水面、地面,就是龙卷。龙卷的中心部位气压很低,于是,周围气流便急剧地向中心流动,汇聚在一起,又旋转着向上升腾,整个龙卷沿水面或地面高速运动,便形成了破坏性很大的龙卷风。当然,古人不可能有今天的这种科学认识,他们将龙卷风看得很神秘,常常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

且说突发的龙卷风卷倒大堤,将高季兴等人卷入水中,龙卷风从湖心卷向湖岸,汹涌的波涛卷动着将他们推向湖岸。龙卷风没有停歇,上岸后仍肆虐着卷向鸡母山脚下连绵的营寨。一座座帐蓬与临时搭成的草房、插在一旁的旗帜被卷倒,不少物什被卷到空中到处飞舞。刹时间,牛浪湖巨浪滔天,鸡母山震动颤栗,一片喊爹叫娘的呼声卷入天空凝成一朵厚实沉重的铅云。

不过一刻,狂暴的龙卷风移动着刮向远方,牛浪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鸡母山依然默默地耸立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高季兴被龙卷风卷向岸边,侥幸地活了下来。与他一同巡查的随员,已有大半被卷到湖中淹死;再看那些驻扎在鸡母山周围的民工与兵士,有的被飞舞的石头砸中,有的给卷到半空中摔在地下,死者近千,而伤者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高季兴被左右扶到岸上,望着幽蓝幽蓝的湖水,回想刚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全身一个劲地颤抖不止。

肯定是自己在牛浪湖中围堤,得罪了龙王,刚才,龙王在向他发怒警告!高季兴不敢继续呆下去了,也顾不得什么寻宝不寻宝了,个人性命,比这一切的一切可重要得多了。

于是,他一声令下,就地解散民工,集合兵士上船,赶返荆州。

船队开动,高季兴望着令他心碎的鸡母山,左想右想,总不太甘心,作为报复,他命令一队士兵留在原地,焚烧鸡母山上的大圣庙,并将毁坏的砖头瓦块残檐断壁全部扔进牛浪湖中,让鸡母山顶片甲不留。

同时,他没忘了吩咐士兵,此项命令得在两天以后执行。他担心惹怒神灵,牛浪湖又会兴风作浪。等到他赶返荆州城中,稳稳地坐上王椅,牛浪湖就是再发天大的神威,也奈何不得他了。

寻宝失败,高季兴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认为自己是个能够一统天下的真命天子,只顾安于现状,寻欢作乐,政事日渐荒废,把个颇有生机的荆南又一天天地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为了满足淫佚之欲,他还做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每有南汉、闽等国遣使中原,进贡礼品,都得从荆南地盘路过,他便强行扣留,占为己有。

后来,他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将父亲的这一勾当操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当世人称为“高赖子”,这名号一直流传至今。

不久,荆南王国被宋所灭,一段往事就此湮没在车轮滚滚的历史烟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