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训文回到武汉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找出他这几年来断断续续记下的有关楚庄村古青铜器的历代探寻。
陈志高讲述的那些动人的故事已深深地刻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只要一闭上眼睛,故事中的人物、事迹就在脑海里凭着他丰富的想象,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图画,像电影镜头般浮现,开始有声有色地上演。
他一直想把它们记述下来,但是,总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他想等到楚庄青铜器发掘的那一天。可转念一想,到那时候,该有多少考察与研究工作要做啊,可就没了容他记述这些故事与传说的心境和时间了。
不管怎么说,老陈讲的只能算得上是一些故事和传说,千百年来,它们经过一代又一代老百姓或民间艺人的丰富与创造,才积淀成了他所听来的样子。其中的内容,很多难以论证与考究。
但是,赵训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它们的真实性。小时候没有,直到现在,他成了一位虽然年轻但已颇有建树的历史副教授,仍然没有怀疑过它们的真实。加工、创造、想象是避免不了的,但大致的事实却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脉络清晰可寻。
年过三十,他才真正感到了时间的匆促与紧迫,便开始着手将它们记述下来。他对照着千百年来所发生的历史事实,根据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与文明程度,进行了一番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创作、整理工作,尽量做到文学的创造与历史的真实相互结合。
他从锁着的书柜底层翻出了两个用塑料袋包好的笔记本,打开,但见封皮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大的毛笔字:楚庄青铜梦寻。
第一章 史实觅真
其中各小节如下:
1、楚国郢都危在旦夕,大臣熊子急中生智;
2、四处寻找藏宝仓库,鸡母山洞首当其冲;
3、民工掏空天然古洞,巧设机关无人知晓;
4、熊子转移青铜巨宝,千古之谜悬念悠悠。
这一章所记,与陈志高生动的讲述并无二致,其故事本身,就将文学性与历史性结合得较好,只须原原本本地录下即可。
但是,以下各章,大多经不得考究与推敲,为了写下它们,以达到既定的目的与要求,赵训文花费了不少心血与精力。
第二章 楚南公魂牵鸡母山
郢都失陷,楚顷襄王迁都河南,楚国更为衰弱了。可强秦却不依不饶地继续攻打楚国,以实现它征服六国的美梦。楚王被逼不过,只得再次迁都安徽寿春。楚国被秦军一逼再逼,忍无可忍,进行了一次全民全军总动员,将所能征召的兵力,倾巢出动,在大将项燕的率领下,与前来侵犯的王翦六十万大军决一死战。结果项燕战死,楚国便无可挽回地彻底衰落了,终于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消灭。
自公元前278年郢都纪南城被攻陷后,秦军便乘胜追击,向南一直打到洞庭洞沿岸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秦国的南郡。此后,一直到五十多年后的楚国覆亡,楚庄村都属于秦国的地盘。也就是说,自那以后,楚国便一败再败,从未收复、占领过那片地区。
当年,那突然出现的狂风暴雨不仅使得追赶的秦军全部葬身鱼腹,也使楚国大臣熊子及其随从们在白浪滔天的牛浪湖中消失得一个不剩。
每当晴天碧空,面对微波荡漾、温柔如处子的牛浪湖水,有谁能想象得到它在风雨之中的狂暴与肆虐?它无情无义,不分凶恶善良,不管正义邪毒,只要脾气一发,就会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一切。
知晓牛浪湖畔的鸡母山藏有楚国青铜宝器的楚人很多,但能弄清洞口与所有暗道机关的却只有熊子一人。
熊子一死,洞中的青铜宝藏也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秦灭六国,始皇专制残暴,百姓不堪其政,六国之民,都在暗暗地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复兴故国,报仇雪恨。
有一位名叫楚南公的,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他的这句话,就像一首宣言、一篇简短有力的檄文,不径而走,暗中广为传播。
对此,最具权威与真实性的历史著作、史马迁的《史记 . 项羽本纪》中曾有所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通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这位楚南公的宣言,并不是借着一腔义愤、空喊口号而已,他的内心深处,怀有极大的把握与自信。这自信,一方面来源于楚国沸反的民心与强悍的民力,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楚庄村鸡母山洞里大量的青铜武器作后盾。
秦灭六国之后,便将各地所能找得到的武器全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了十二个巨大的金人。没有武器,即使拥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造反,你总不能赤手空拳地与那些如狼似虎的秦军搏斗吧?因此,鸡母山中的那些青铜武器,就显得特别特别地珍贵了。
楚南公原是楚都寿春王宫中的一员大臣,楚国灭亡后,他就一直四处奔走呼号,竭尽全力以复兴楚国。郢都纪南城破时,熊子成功地转移了一批青铜宝器至牛浪湖畔的鸡母山中,他是早就听说过的,根本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楚国覆亡后,寻找这批青铜武器,就成了他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找出它们,楚国复兴在望。
他乔装改扮,专程前往荆州楚庄,勘探鸡母山的地形,暗中查找隐蔽的洞口。他断断续续地在那里呆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于是,他只得东返,寻访当年曾经参与掏挖鸡母山洞的民工。他知道熊子当年将他们运到洞庭湖稍作休整后,又顺江而下,将他们一个个遣散开来,分居在江浙一带。时间已过去了五、六十个春秋,民工们大多已不在人世,剩下的已不到十人,他们全都老迈得有点昏聩不清了。楚南公找到他们,整天整天地跟他们泡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眠共枕,尽量唤醒他们对往事的回忆。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还真的掌握了不少关键线索和当年开掘的具体情况。
然后,他又动身去了楚庄村,依照民工所述,一一对照,寻访查找。鸡母山的形状、牛浪湖水的深浅、鸡公山鸡母山之间的距离等一应情况,与民工们说的并无二致。于是,楚南公越发相信了熊子藏宝与民工们所述的真实可靠。就他所见的外表来看,与民工们述说的一模一样,没有半点不同。那么,鸡母山洞的内里呢?肯定也一如所述。
当年的见证人、羸弱老迈的民工费尽心力,陶醉神往地对他说道,那里面的洞可大呀,太大了,简直无法形容,比楚国的王宫还要大呀!那里头藏的宝藏都是青铜器,其中最多的就是武器,矛、剑、戈、刀、戟、钺、箭镞、弩机等等,真是样样俱全,什么兵器都有呢……
我需要的就是这些青铜兵器,它们越多越好!站在鸡母山头,楚南公情不自禁地想道,要是搬出脚下洞中的武器,只怕可以武装一支几万人、甚至上十万的强大军队了。要是拥有这样一支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勇敢强悍的复仇军队,那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罗,哈哈,到时候,咱们的这支强大楚军就能势如破竹、直取咸阳了!只要时机一到,我楚南公就能打开那些暗道机关,就能天遂人愿了,哈哈哈……
世局如棋,说变就变,楚南公所盼望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
陈胜、吴广征戍边关,遭遇风雨,被困大泽乡。走投无路之际,他们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全国义军风起响应。楚南公眼见复兴楚国的大好时时已到,立即投奔了项羽率领的楚军。楚南公与项羽亚父范曾是一对最为要好的朋友,凭着这层关系,楚南公很快就得到了项羽的信任与重用,令他带领一支军队,与项羽协同作战,如秋风横扫落叶般地向西挺进,目标直攻秦都咸阳。
大军打下古郢都荆州后,项羽准备出兵襄城,楚南公立即面告项羽鸡母山中的青铜武器一事。项王一听,不觉大喜,马上分兵两路,一路由他率领直扑襄城,另一路则由楚南公指挥,南下牛浪湖。
古楚地的秦军主力早已消灭殆尽,剩下的小股士兵更如惊弓之鸟,望风而逃。几乎没有经过一次像样的大规模战斗,楚南公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楚庄村,开始寻找鸡母山里的青铜武器。
凭着多年的准备积累,在楚南公的心目中,寻出山洞里的青铜宝藏,将会易如反掌。他督促军士,按照民工们提供的线索和他早就勘探好了的门径,夜以继日地挖掘。他希望尽快找出这批青铜武器,在当地招慕一支精兵,浩浩荡荡地北上支援项羽,西进打下咸阳,以彻底消灭秦军、复兴楚国。
他认准了鸡母山北的一条暗道开始掘进,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兵士们大都出身农夫,对翻挖开掘之类的活路十分精通。暗道并非天然形成,它是熊子指挥的民工重新开掘出来的。那么,只要顺着它往前挺进,就能进入山中的“仓库”了。暗道中,有时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有时一段一段地填充了满满的土石,还有的地方还设置了深深的布有荆棘、刀斧、竹签的陷阱。越是遇到这些人为的艰难障碍,楚南公就越是高兴,这更加说明他找对了路径。更何况,熊子布置的这些小小的路障对他率领前来寻宝的上万名大军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他每天都要进入开出的暗道中亲自督阵,焦急地等待着、盼望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暗道越挖越长、越挖越深,似乎没有尽头与止境似的。整个鸡母山也就那么大一点地盘,照挖出的暗道长度来计算,早就从北至南,将它挖通、挖穿了才是呀,可怎么还没找到藏宝的巨洞呢?楚南公命人举着火把在前引导,他紧紧地跟在后面,摸着那挂着水珠的厚厚洞壁,苦苦地思索着,一步一挪地往前走。走着走着,他就觉出了其中的奥秘与蹊跷,原来暗道并未直接从北向南挺进,而是令人不易觉察地绕了一道圈子,也就是说,这条暗道只在鸡母山的边缘绕来绕去,并未通向山腹的洞内。显然,这不是正确的暗道机关,而是熊子故意布下的一条长长的迷魂阵。如果就此挖下去,也许前面没有止境,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难以走出的迷宫,也许马上就是一堵厚实的巨大山体挡在前面……不,不能再往前挖下去了!再挖,只会是白白地耗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楚南公当即立断,一声令下,洞中所有兵士,全部撤出洞外,以另行勘察、寻找正确的暗道挖掘。
就在这时,飞马报来大王项羽的紧急军令。项军围攻襄城,战斗相当激烈,军队死伤惨重,襄城无法攻下。战机难得,时间紧迫,项王传谕楚南公,不论青铜宝器挖出与否,即刻带领大军启程北上,迅速赶赴襄城,支援项军攻城,不得有误!
军令如山倒,楚南公半点不敢违拗,只得急急清点大军,取道荆州,赶赴襄城。临行前,楚南公留下了两百老弱兵士,命他们将挖出的土石原样填充到鸡母山中的那条迷惑后人的暗道之中。
大军来了,很快又去了,如飙过楚庄上空的一道长风,来得急,刮得快,一眨眼即无影无踪了。一切的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似的。
大山不言,湖水无语,唯在楚庄人的心灵深处,刻下了一道无法抹去的印痕。
楚南公带兵走了,浩浩荡荡而来,悄没声息而去,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徒令后人感怀、叹息、遐想不已。
据说楚南公一到襄城,就将满腔的遗憾与怨恨全都发泄在了那场残酷的攻城战上。不到三天,襄城攻破,一向仁爱的楚南公不仅没有劝阻项羽,反而与他一道率兵血洗全城。只要是襄城中活着的生命,不管老少、不管人畜,把它们统统杀了个一干二净。那一道道流淌不尽的血水,将穿城而过的汉江染得红红的、艳艳的,刺得人眼睛发涩发痛。
此后,楚南公就再也没有回过楚庄,他的行迹,史书也没有任何记载,真是不知所终了。但是,一直到死,他肯定都在魂牵梦绕那座小小的楚庄以及楚庄旁迷宫般的鸡母山。也许,他的不再回到楚庄继续探寻,是因为一番不知所终的寻找使他窥知,不论怎样努力,他都无法破解熊子布下的智慧迷阵。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于是,他就知难而退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而已。
这迷宫般的鸡母山呵,这深厚凝重的青铜情结,几千年来,像一片云彩停驻在永恒的历史上空,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该诱惑了多少后人的目光与心智啊!